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让读者说实话,不容易

2012-01-29 14:13:43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高金国
  对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师来说,市场调查往往是多余的。优秀的设计师富有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会远远超出普通消费者的想象。比如,如果你在几年前“调查”一名消费者:“你想不想拥有一款和智能机器人差不多的手机?——想象一下,你问手机:我老婆在哪儿?手机马上自动启动搜索功能,帮你从Google上‘百度’一下‘我老婆’。当然,更方便的情况是,你直接安装一款软件,随时就可以搜索其他手机的位置了……”
  这种超越普通人想象力的超前设计,做调查的结果有好多种可能,但最可能的答复是:你丫没病吧?
  可如此梦幻到变态的手机,居然就出现了——iPhone 4S。据说手机中装备的语音问答软件在面向中国内地时遇到了问题,因为汉语同音多义的情况太为复杂,让可怜的“Siri语音助手”无所适从、频频短路,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所有Siri无法理解的地方全部替换为“小明”。
  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的乔布斯始终对市场调查不太感冒。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管理者,更是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上,他的理念让普通人难以企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他带领的苹果公司率先推出鼠标时,大多数人并不了解鼠标甚至反对鼠标。而现在,鼠标已经成了电脑的必备硬件;如果不是他坚持应用并不懈推广,那这个世界上可能依然没有鼠标。
  为什么拒绝市场调查?原因就在于设计师的思维必然超前于消费者。当有人问乔布斯为什么拒绝市场调查时,他的回答就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
  对媒体而言,情况也是如此。多数情况下,读者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把一份好报纸摆在他的面前。
  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就不需要市场调查。因为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的编辑记者都成为业内顶尖的产品设计师。在编辑记者没有成为优秀的设计师之前,除了老报人的传帮带,还需要把市场调研结果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哪些是读者最喜欢看的,而不是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
  这个时候又出了问题——我们的市场调查结果有时候是失真的。真正做过市场调查之后,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和记者采访一样,想让读者说实话、说真心话,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第一是“谁来做调查”的问题。最好的调查主体,毫无疑问,应当是报纸投递员。他们接触的读者对象最多,也最容易听到读者的反馈。但事实是,很多投递员因为时间紧张,往往无暇顾及市场反馈。这样,报社最容易接触到真实情况的渠道,就丧失了。所以,很多媒体会让编辑记者作为调查主体进行调查。很显然,当一个调查对象面对编辑记者的时候,会得到一种心理暗示:眼前的这个人是记者,说话得注意点儿。很多人面对记者和面对发行投递员,心态会截然不同,说的话也未必一样。投递员是服务人员,读者敢对他说实话;编辑记者则是掌握话语权的人,读者未必愿意对他说实话。
  第二当然是“怎么做调查”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在一篇论文中曾经专门讨论过,现在看来,并不过时——
  一是尽量采用“突袭式”调查法,不能给被调查人以暗示。如果有了这种暗示,被调查人有可能对某一些稿件、版面刻意去记忆,从而失去了真实性,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二是被调查人相互之间不能干扰、影响,以免失真。三是允许被调查人出现差错,这些差错反倒会反映出调查的真实性。四是可以根据调查的人的时间、精力,进行不同方式的调查。比如,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同时对两到三张不同的报纸进行调查、测量,从而使结果呈现一定的对比性,使其更加直观;如果时间、精力不允许,可以仅对一张报纸某一天的版面进行调查、测量,其结果也是有参考价值的。
  这里提到的“测量”,指的是通过实验方法(比如让读者阅读一段文字,通过其中的差错率来判断文章的易读性等)进行调查。
  总的来看,和其他商品的市场调查一样,媒体的市场调查也绝不是“街头拉人、随便问问”那么简单,其中有着诸多技巧。缺乏这些专业技巧的调查,基本等于无用功,甚至会对编辑记者产生误导——倘若真的如此,还不如学乔布斯,干脆不做调查。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1年12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