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其:市场不相信谁的眼泪

2012-02-06 13:39:04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观其
  “转企改制”,肯定是2012年传媒人都得面对的话题。因为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须在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2011年11月26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深圳“文化发展与传媒创新”论坛上说,“全国共有报刊11833种,涉及法人出版单位4591家,除小部分是肩负党和国家重要宣传使命的时政报刊,绝大多数是非时政类报刊。”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报刊都得转企改制。而目前,仅有一小部分非时政类报刊完成了转企任务。
  “转企改制”,前些年就有动静,但真正形成文件加以推动,始自去年。2011年5月,中央下发《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分期分批按照规范程序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据了解,目前,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定方案、推改革。毕竟,改革大势所趋。再说,中央确定的改革项目,谁都不愿也不敢拖后腿。
  “转企改制”,不光是领导的事,个人身份要变,组织性质要变,运行机制要变,这都涉及每一个传媒人的切身利益。尽管改革别无选择,但一些问题我们还是得好好琢磨琢磨,否则今后真会不适应。
  比如,我们是不是真的成了职业人?市场必然要求职业人士的专业服务,我们是凭热情做新闻,凭经验做新闻,还是按规律做新闻?近些年,新闻媒体和新闻人自身成了新闻热点,其中不乏“负面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新闻行业指指点点的时候,就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了。京剧前辈说“七分为吟,八分为唱,十分为吼”,新闻人,有满足于低吟的,不敢唱不会唱;有热衷于扯着嗓子吼的,“一响遮百丑”,比嗓门,唱高腔,来赚取叫好声。而敢唱会唱的,才是市场需要的职业人士。
  比如,我们是不是真的会念市场经?现实大量存在的,仍是“广告靠关系、发行靠喝酒”。关系该找还得找,酒该喝还得喝,国情谁也摆脱不了。问题不在关系不在酒,问题是不能光靠一条腿走路。关系、喝酒,毕竟与终端市场也就是消费者隔着一层。或者说,关系与酒,涉及的是业务代理,不管是官代还是商代,都是中介。中介该用就得用,但满足于此,就会让我们疏于做终端消费者终端客户的研究、分析、服务等工作。说到底,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媒体,我们的服务,不是给中介做的,是给消费者做的。
  比如,我们在市场中游泳多年了,但是否真的有了一颗市场心?市场的本质不是买卖不是交换,而是消费者。光明网评论员前段时间评说电信垄断的文章,拿来参考很合适:生产者的苦衷、委屈以至牺牲,并不在消费者考虑的范围之内。有谁见过乔布斯絮叨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殚精竭虑苦思冥想出“i系列”,从而以此理由在市场上抬高“i系列”的产品价格?是的,市场不相信眼泪,但首先不信的就是产品生产者和服务提供者的眼泪。这就意味着,在市场上,没人听市场主体絮絮叨叨说自己多辛苦、多不易、多伟大、多重要……没有好的产品,没有好的服务,没有适当的价格,这样的市场主体就得“走人”——连铺盖都卷不走的“走人”。
  转企改制,成了市场主体,非时政类报刊仍是舆论阵地,新闻人的责任也不会因成了企业人而降低,仍然会辛苦、不易、伟大、重要,但消费者不认这些,市场不认这些。市场上,谁都不比谁更伟大更重要;消费者眼中,一般也都没有比自己更辛苦更不易的人。有一颗市场心,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来源:青年记者2012年1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