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储瑞耕:力求“三不朽”

2012-02-06 13:40:53

来源:   作者:

摘要:

  文/储瑞耕
  谈到当今传媒,我想到了传媒人的素质;谈到传媒人的素质,我想到了 “三不朽”。
  “三不朽” 这个思想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与叔孙豹讨论“朽不朽”的问题。范宣子问,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里说的“三立”,后世也叫“三不朽”。
  2006年6月,《求是》杂志刊出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关于“四个一批”(造就和培养一批政治家,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一批出版家,一批文学艺术家)座谈会上有个讲话,其中说道: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三不朽”之说,就是“立德,立功,立言”。邹韬奋当年主编《生活》周刊时,不论是编发稿件还是刊发广告,都坚持对读者负责。他认为,登什么不登什么,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而是看内容。内容合适、健康就登,否则,虽有重金也一概拒绝。这种做法,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我国著名的老报人赵超构(林放,1910~1992),人称“三不朽”人物。他一生德行高尚,以牛为师,曾用笔名“牛之初”、“孺子牛”,专栏题饰以牛,遗体告别覆以牛,墓碑饰以牛。他1944年访问延安,写出了《延安一月》,堪与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相媲美。他创办了新中国第一张晚报上海《新民晚报》,取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为中国的晚报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60余年手不停笔,死而后已,写出了新闻性杂文万余篇,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真是:立德,立功又立言,令人敬仰!
  在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新闻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他们特别注重人格意识、道德修养、社会担当、业务追求,他们不仅德行高尚,而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还有理论,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邹韬奋、范长江如此,穆青、邓拓如此,近些年来“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长江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中,有一些也达到了这样的层次。
  具体而言,我们今天怎么来强调和实践“三不朽”呢?
  我们的“立德”,就是要坚持“社会良知”的原则立场和职业操守,强调人格追求。坚持真理意识、平民意识、敬业意识、奋斗意识、殉道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等等。
  我们的“立功”,宏观为时代、国家、社会、地方,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微观则为所在传媒的发展壮大出力做事成事。归根到底两件事:一是把媒体办好,社会效益搞上去;二是把经营抓好,经济效益搞上去。
  我们的“立言”,既指具体的一篇篇作品,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等,也指版面设计、网络设计、媒体策划,当然还特指业务论文——我们具体新闻实践的总结和提高,从而立出自己的“言”来。在作品问题上,力争出精品。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媒体激增,竞争残酷。出优秀作品,成为好记者、名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讲,难度比以往加大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诱惑”我们背离神圣的目标和艰辛的劳作:有的年轻同志,大学毕业没几年就心浮气躁,不是力争出好作品,而是千方百计去争个“官”当;有的编辑、记者,面对活生生的新闻线索,不动心,不动情,不求甚解,不去深入挖掘;有的为了应付“工作量”而写稿,敷衍了事;有的甚至到网络上去“找线索”,“扒资料”,应付差事……
  传媒工作,崇高然而辛苦。一个人选择了传媒这一行,就不应把它仅仅看做是饭碗,而应把它当成值得付出毕生精力和心血乃至性命的事业。
  对于我们来讲,今天的“三不朽”——立德,具有高尚的德行,不容易;立功,做出突出的劳绩,不容易;立言,出一些“有影响”、“放得住”的作品,也不容易。面对这些“不容易”,我们只有努力再努力,别无他途。
  
  (作者为杂文报创始人,河北日报高级编辑、“杨柳青”言论专栏20年主笔,长江韬奋新闻奖获得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2年1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