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张涛甫:两会雷语何其多

2012-04-12 09:52:41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张涛甫

摘要:

  文/张涛甫
  几乎每年的两会都会出现雷人雷语的“井喷”奇观。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如果哪一年的两会没有弄点言语雷声来,好像这两会就白过了。两会上有点雷声,可能要比鸦雀无声好,只有一种声音的两会也是不正常的,但是,两会不是小品舞台,两会代表委员需要怀有高度的责任心,拿出及格分以上能力,认真对待每一次发言。如果代表委员的发言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仅靠出位的言语pose来博取公众眼球,吸引人们的围观,这种偏向也是要引起我们警惕的。
  每至两会,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在人民大会堂履行其代表委员的职责。两会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政治party,它是政治精英的聚会,应该聚集中国最精华的政治智慧。代表委员应该珍惜自己的每一次发言,珍惜口中的每一个用词。
  但是,我们见到的情景并不令人乐观。只见各具风格的雷人提案竞相出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形形色色的雷语像“春晚”的小品台词,一个个接力式地表演,编织了一长串的另类两会花絮。诸如,卖淫合法化;微博问题用户加黑V;用高房价控制人口素质;18周岁结婚;转赠二胎指标;让盗贼去沙漠治沙;关闭社会网吧;企业老板享受局级干部待遇;让农民工开垦边疆;雷锋精神申遗等等。这些雷语精彩纷呈,真的佩服这些人的想象力,能创造出这么多眼花缭乱的名堂来。
  在这些雷人提案中,反映出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部分代表委员的责任心或参政议政能力问题是有欠缺的。有的是有责任心,但没能力;有的是有能力,但不负责任,只顾为自己或某些既得利益者“喊话”、代言;还有更甚者,既无责任心,也无能力。有这些“三无”代表委员夹杂在代表委员中间,就会把代表委员的水准拉下来。他们若要扯开嗓子发言,真的说不准会弄出什么响声来。两会雷语如此之多,说明上述“三无”代表委员不在少数。他们的出位而有失水准的言论,有损代表委员的整体形象。因此,有位政协委员呼吁:希望代表委员多一点常识,少一点雷人雷语;希望两会不只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也是一个正经的大会、管用的大会。雷语是一种语言泡沫,吹得很大,但多数是虚幻的泡泡。什么时候这种泡沫少了,代表委员发言的成色也就上去了。
  两会雷语多,也有媒体的“贡献”。两会雷语的分贝如此之高,如果没有媒体的“选择性失明”所释放的放大效应,不大可能产生这么耸人的效果。
  我们的记者在从事两会报道时,心里总是盘旋着一种“花絮”情结。花絮是“正业”之外的“副业”,是“正剧”之外的插曲,是“婚姻”之外的“偷情”,是“责任”之外“逃逸”。媒体的两会报道本应是严肃的政治课业,对代表委员们是如此,对记者也是如此。但是,在“花絮”情结的催动之下,媒体记者就会开小差,不由自主地把镜头对准女代表们的旗袍,关注政协委员的放歌,盯着少数民族代表的服饰,追踪许家印的爱玛仕皮带,韩红的包包,还有宋祖英的名款,等等。
  更吸引媒体记者眼球的是代表委员出位的言论,也就是雷语。
  雷语是言论中的雷雨。记者似乎不习惯代表委员们以理性的声音发言,而是喜欢那些雷电交加、夹风带雨的语言风暴。这些发言有戏剧感,热辣刺激,夺人眼球。选择这些出位言论做新闻,可以迅速收获廉价的围观,赢得眼球效应。如果媒体记者把大量心思用在出位花絮的编织上面,对两会是不公平的,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我就不信,两会代表委员就是如花絮报道所呈现的那样弱智,是否是我们媒体的“选择性失明”,造成对有价值提案的盲视?
  当然,我并不反对真正有价值的雷语。比如,今年两会葛剑雄委员的雷语,是掷地有声的发言。这样的雷人雷语,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媒体记者关注的应该是这一类雷人雷语。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从希声的大言中发现有价值的声音。这当然需要记者有责任心和职业能力垫底。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2年3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