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卖了就知道”还是“卖了就卖了”

2012-04-12 09:53:2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高金国

摘要:

  文/高金国
  
  把微软远远抛在身后的新巨头——苹果公司,让高科技领域的气氛悄然紧张。强大的对手面前,懈怠等于死亡。于是,许多闻所未闻的高科技产品依次亮相,典型的是富士通,其最新款概念手机,配备了全透明触摸屏,看书时可以当放大镜用,还可以即时文字翻译,而通过这块透明屏幕看到的东西,可以即时拍摄下来。这些令人瞠目的新功能,或许早有设想、早有预谋,但毫无疑问,“犀利哥”苹果让他们不得不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受益的是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可以尽情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新体验;受害的也是我们——作为传统媒体从业者的“我们”,当高科技越来越深入生活、越来越廉价,“我们”何以自保?答案,还是那句老套到令人气短的话:做好内容。核心的问题,不在“做”,而在“好”——什么样的内容产品才算好?当然读者喜欢的才算好。那问题就来了:你怎么知道读者喜不喜欢?哪些内容是“畅销品”(读者喜欢),哪些内容是“滞销品”(读者不愿看)?不了解这个,“好”的内容产品的标准就无从谈起,又何谈“做好”?这是个前提。
  另一个问题,就是了解哪些畅销、哪些滞销之后,有没有把这一“内容产品的行业标准”贯彻到每一个编辑记者身上?有没有严格的质检员、把关者?说和做是两回事儿。总编很清楚什么内容畅销,到主任那儿就有点走样;等记者做好初级产品、编辑加工完毕见报,和最初的意图可能已经相去万里,想象中的畅销品,到读者那里成了滞销品。
  后者属于执行力问题,不难解决。重点说前者: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内容产品读者喜欢不喜欢?老高不想再提市场调查,而想通过对比,来看一下传统媒体在了解消费群体上的差距。
  需要说明的是,了解读者是否喜欢,老高关注的不是“作为整体的报纸”,而是作为报纸组成部分的具体内容产品;也就是把报纸刊载的所有稿件,都作为商品来考察。这样,一份报纸就有成百上千件小商品。
  多年之前,老高曾经设想过报刊会员制,后来发现,传统媒体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很难掌握会员制的精髓。以超市、卖场的会员制为例,它有两个重要端口:第一是消费者端口,也就是会员端口,对他们的消费情况实时监控;第二是商品端口,通过对商品销售情况实时监控,了解本地消费者的爱好、需求,通过销售数据把握消费者心理和购买偏好,辅助决策。
  报刊会员制,第一是要解决“会员端口”的问题,要让读者成为会员,建立信息档案,形成数据库,这个问题虽然存在难度,但不算特别困难;难的是第二个端口:如何像成熟的会员制那样,建立自己的“商品动态监管系统”?会员只是会员制的形式和工具,最根本的问题,是更好、更有效地销售商品。所以,真正成功的会员制,绝不是那种为了扩大会员数量而盲目拉人、发卡的卖场,而是那种充分分析、梳理会员消费动态,对消费行为实现动态反馈、对商品动态管控的卖场。也就是说,商品销售动态反馈系统比会员数据库更为重要。
  报刊会员制最大的瓶颈就在于“销售动态反馈系统”。从报业集团的层面而言,每份报刊都可以看做一个商品,但报刊数量至多几十个,管控相对简单;对一份报纸而言,今天刊登了1000篇稿件,就有1000件商品,对这1000件商品的“销售动态反馈”却是个难题。
  简单而言,成熟卖场的会员制,做到了一点:“卖了就知道”哪些畅销,哪些滞销,当地居民爱买什么,不爱买什么,一清二楚。报纸内容产品的销售,则是“卖了就卖了”,反正报纸卖给你了,稿件你看不看,版面你喜不喜欢,报人基本不知道。
  高科技带来了紧迫感,或许也会带来答案。若干年前,我们还不必顾忌“卖了就卖了”的弊端;如今新媒体步步紧逼,再不建立一个流畅的反馈通道,恐怕会很危险。答案到底在哪里?会不会就在高科技本身?会不会是新闻的“单幅售卖模式”?电子图书的收费阅读已经出现,报纸的内容产品何时试水?
  核心的问题其实还不在于此,而在于:一旦借助高科技平台,报纸可能就会丧失渠道,成为纯粹的内容供应商。在这种情况下,它能否获得电子收费背后的数据库?彼时,新旧媒体之间的博弈,必然展开。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2年3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