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王建珂:难能可贵的道歉

2012-10-17 08:42:24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王建珂

摘要:

  文/王建珂
  七八月份,接二连三发生媒体公开更正、道歉的事情。这本不应算新鲜事,但在许多媒体有错不纠的当下,实在是难能可贵。7月30日《都市时报》的一则标题,妄言17岁举重选手周俊在伦敦奥运会失利,是“中国女举最耻辱一败”。翌日,该报郑重其事地刊登《给周俊的致歉信》。这封致歉信诚恳、亲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舍不得删节,全文转载如下:
  亲爱的周俊妹妹:
  17岁的你,站在世界瞩目的舞台,要用17岁的双手举起比53公斤要重很多很多的负荷。
  17岁的你的同龄人,或许还在暑假的被窝中,等待爸妈烹制的美味佳肴。
  只有17岁的你,坦然承受三次抓举的失利,神情肃然,但淡定。
  我们有过17岁,但已经不再17岁,想当年,我们可能因为生活中的丁点挫折,已泪流满面。
  遗憾的是,由于编辑部的工作失误,我们在昨天的报纸上做了一个十分错误的标题,妄言你的伦敦失利是“中国女举最耻辱一败”。
  其实,我们已经知道你足够努力,我们更知道你还只是个孩子,但却忽略了胜败乃常事,体育竞技中体现出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才是最为宝贵的要旨。你既已上场,并全力以赴,已是我们的英雄。
  周俊妹妹,我们为我们的低级错误郑重向你道歉,并盼你以后的路越走越好,最重要的是,要快乐,我们会一直为你守望。
  特此致歉
  都市时报
  央视《共同关注》和《厦门商报》也分别对报道中出现的差错进行了更正和道歉。8月10日,央视《共同关注》栏目在报道刘翔伤情的时候,新闻图片使用不当,刘翔受伤的是右脚,结果在新闻图片当中,居然在左脚上打了绷带,引起网友不满。《共同关注》节目组于8月11日在节目的官方网站作了更正和道歉。
  西方一些主流大报在出现差错后,往往不仅坦然更正,而且说明原因,向读者和当事人道歉。美国报纸把主动、及时更正差错作为一项工作规范。《纽约时报》长期以来在第一单元显著位置刊出更正专栏,而且规定了更正的规范写法,不仅写明错在哪里,还要准确说出什么是正确的,让读者看得明明白白。
  重视更正差错,也是近代以来我国报纸逐渐形成的一个传统。以新记《大公报》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报纸,确立了以更正为主的报纸纠错机制,自我纠错成为许多近代报人的自觉意识。战争年代,毛泽东曾亲自为报纸写过一些更正。《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的《书报上的错误必须更正》一文,就选录了他为《北平解放报》写的五条更正。可惜,这一传统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媒体在报道中出现差错,在所难免。俗话说,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繁忙和紧张的工作中,有时难免发生疏漏。再说,新闻事实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的报道和评论可能就有不准确之处。问题在于,如何认真对待差错、及时纠正差错。这是对事实负责,对受众负责,对当事人负责。
  我国有“闻过则喜”的古训,但是,现实中有多少人能践行“闻过则喜”?闻过则赖,却并不鲜见。这些年来,报纸越来越厚,差错随之增加,已经不是“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可以概括的了。有的报纸如果把几天的差错都找出来,简直可以拉一张长长的勘误表。可是,除了极少数报纸设有更正栏目外,绝大多数媒体并没有建立起及时更正和道歉的制度。许多媒体明明发生了比较大的差错,也赖着不更正、不道歉。有时迫于压力,不得不登一条更正,也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语焉不详,尽量掩饰差错,仅仅是交差而已。媒体是给受众提供准确信息和公正评论的,如果新闻和评论中有严重差错,不仅不能起到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作用,反而会有负效应。
  一些媒体忽视更正,恐怕是担心丢面子,影响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特别是当前媒体间竞争激烈,更加剧了这种“更正恐慌症”。其实,这是一个大大的误区。及时更正差错并向当事人和广大受众表示歉意,这种做法不仅不会使媒体的可信度、荣誉度下降,相反会给受众一种可亲、可信的感觉。诚如《纽约时报》发行人庞奇·苏兹贝格所说:“我不认为我们会因为承认错误而失去什么,相反,我们这样做只会加强我们的地位。”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29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