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储瑞耕:向“做到最好”努力

2012-10-26 15:32:15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储瑞耕

摘要:

  文/储瑞耕
  在做事问题上,我主张要有点“功利主义”——必须,起码在一定程度上,见效和成功。在目标的择定上,实事求是与“跳一跳摘果子”相结合。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能坚持把事切实做好。毅力和坚持精神的欠缺,是许多人难于成事、成不了大事的根源。
  我有一个“红烧鱼理论”:如果是做一道红烧鱼的菜,那么我就要去充当那红烧鱼,而不是红烧鱼上那几根香菜和胡萝卜丝——有你不多,没你不少。一个人在一个单位、一个地方,总应当用自己刻苦的工作和奋斗,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成果和业绩,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有我”与“没有我”是不一样的。
  1.取平常心,做非常事。“非常”就是“不平常”,“不一般化”,就是有点突出,有些特点,比前人、他人“更高”或者“更好”、“更多”。
  2.在做事问题上的实事求是:我想,应当,最好,去做那些数量不受限制只要个人刻苦努力就有可能成功的事情,而不去强“不可”以为“可”,做那些有许多限制的事情。比如一个报社,一家电台、电视台,一个网站,总编辑、社长、台长、总监、站长只能有一个,可“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名主持人”、“杰出的传媒经营者”可以有一群。那么,作为有志于在传媒界做出点名堂来的人,就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名主持人、杰出的传媒经营者,而不要去争当那个总编辑、社长、台长、总监、站长。
  3.做事与做成事。一个人,可以做不成大事,但不可以不做事;可以做不成许多事,但不可以不努力做成几件事。
  4.破除迷信。在认识问题上,要破除一个迷信:“媒体有大小,责任都一样。”“只存在水平有高低的记者,不存在地位有高低的媒体。”各种各样的媒体,在新闻规律和社会责任的要求上,是一样的,平等的。不能说在地市报、台做的事情就一定比在省级报、台做的事情小,在省级报、台做的事情一定比在中央级报、台做的事情小。
  我的观点是:大家一窝蜂都到“大报”、“大台”去,不实际,也不可能。与其在“大报”、“大台”做些一般化的事情,不如在“小报”、“小台”做些杰出的事情。这也叫实事求是,因势利导。
  我自己奋斗40多年,总算起来,做了两件事——一是杂文的事,写作杂文,研究杂文,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石家庄日报》和《邯郸日报》上当杂文专栏作者,到80年代中期创办和主持《杂文报》,直到今天的写杂文研究杂文;二是评论的事,从20多岁写作发表国际评论,到42~62岁主笔《河北日报》头版言论专栏“杨柳青”,到今天仍然在写作评论、时评、微博点评等。
  创办《杂文报》出了点力,冒了点险,弄了个中国第一;“杨柳青”1988~2008整整20年,成为在中国党报史、报业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个人署名言论专栏。发表作品800多篇,以评委会全票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对此,我聊以自慰。
  5.在做人、做事的问题上的横比与竖比:可不可以比?怎么比?作为传媒工作者,要与中外的“高目标”比。美国的埃德加·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沃尔特·李普曼,意大利的法拉奇,中国的范长江、邹韬奋、穆青、王金凤、郭梅尼,以及近年出现的新华社的慎海雄、北京电视台的徐滔、《大众日报》的陈中华、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王喜民、《邯郸日报》的李文海、《武汉晚报》的范春歌等。总之,要有一个比较高的进取目标。
  因为“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当然,说一个人在传媒界做事,就一定要做成全中国、全世界的名人名事,那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我们自己所在的地方上、媒体里,努力做到“最好”,成为“名家”和“高手”,就不仅应当,而且可能了。
  
  (作者为杂文报创始人,河北日报高级编辑、“杨柳青”言论专栏20年主笔,韬奋新闻奖获得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210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