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张涛甫:美新闻出版从业者锐减意味着什么

2012-11-09 09:48:56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张涛甫

摘要:

  文/张涛甫
  新闻出版业不再是一个日不落的产业了。作为新闻出版业的世界高地,美国的新闻出版业更深地体会到行业寒冬的滋味。有媒体报道,在2011年末,《纽约时报》集团仅有7273名雇员,而2001年时为12050名,下降了40%。另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统计:美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总数从2001年的414000人,下降到了2011年的246020人。这意味着,在这10年中,该行业的从业人数几乎下降了40.6%。如此大幅度的下滑,对一个行业来说,可不是一个好趋势。究其原因,新闻出版业的惨淡颓势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将多个行业拖进了衰退的泥潭。据美国《媒体邮报》(Media Post)网站报道,在过去的一些年中,相当大一部分行业的行情都出现下滑态势;一小部分甚至在经济出现拐点之前就开始下滑,这些行业都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而新闻出版业正是其中之一。目前,新闻出版业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美国报业协会报道称,该行业从广告业务中所能获得的收入,从2006年的493亿美元,下滑到2011年的239亿美元;5年中下滑了近51.5%。广告收入是判断新闻出版业运势的重要指标。广告收入大幅度缩水,说明传统新闻出版业在外部环境恶化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
  二是新媒体的强劲冲击。新媒体的崛起,迅速改写了既有的新闻出版结构,打破了新闻出版业原先的生产方式。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普及,深刻改变了此前由专业性新闻出版组织垄断的信息生产模式。媒体的泛社会化使得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不再为专业人士所操控,普罗大众也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互联网以及手机媒体上,普通大众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推送,这就打破了由职业传播者控制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局面。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大面积蚕食传统新闻出版业的市场版图。市场需求减少,自然会引发生产规模的萎缩。我们知道,美国新闻出版业多是私营制企业,遵循的是市场法则。市场疲软,生产也就很难坚挺了。
  三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媒体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加减效应,而是乘除效应。新传播革命引发了传统新闻出版业的生产方式变革,会带来整个新闻出版业的系统重组,改变的是新闻出版业的“语法”结构。在这一严峻情势下,传统新闻出版业必须自我革命,寻找新的发展出口。曾被业界热炒的“媒介融合”,即是传统新闻出版业应对新媒体冲击的变革之举。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从业者主动或被动的流失,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美国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中国新闻出版业的特殊性使得它在遭遇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时,境遇没有那么惨淡,对危机的冲击没有表现得那么敏感,表现出一定的时滞性。另外,表现在市场业绩上,也没有出现自由落体式的暴跌,从业者人数规模没有掉得那么厉害。这是让人欣慰的。但是,新闻出版业的行业性逻辑以及生产规律是普世性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新闻出版业一步步融入世界,也被纳入到普世的市场体系中。全球经济出现大流感,中国经济也得吃药。表现在新闻出版领域,中国也难以置身事外。
  危机的时滞性可能使中国迟一点遭遇行业的寒冬,但终究还是绕不过去。也许,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制度性优势可以暂时缓解就业之困。在新闻出版业遭遇行业寒流之时,制度的善意可以暂时保护传媒从业者。不过,这种保护也会给新闻出版组织添加负担。市场毕竟是无情的,带着过多辎重上路,传媒组织可能是走不远的。
  对于中国新闻出版业而言,要么抱团转型,要么忍痛割肉。从目前的处境来看,很多新闻出版机构选择的是前者,能够不裁员,尽量不裁。毕竟还没被逼到山穷水尽的那一步,大家在一起抱团取暖,共同寻求转型之路。一些新闻出版机构,试图从技术突破以及制度创新开始艰难闯关,比如,一些传统媒体开始全媒体试验,希求通过技术革新和机制再造,实现浴火重生。这些尝试究竟能不能走出一个光明的未来,真的很难料定。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1210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