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其:王明不是好榜样

2012-11-26 16:20:1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观其

摘要:

  文/观  其
  如今,把媒体当做媒体来关注的,主要是三类人:一是业界学界的研究者,不断发文章发报告发蓝皮书,比较新旧媒体的长短优劣。二是传统媒体人,切身感受到新媒体冲击,感受到舆论格局的新变化,居危思危言危。三是官员,“舆情应对”、“媒体应对”成了培训的热门功课,这一方面是群体事件、突发事件信息发布之需,另一方面,还因为一不留神“栽在”媒体舆情中的官员不断涌现,如“烟哥”、“表哥”、“房叔”、“雷语局长”之类,引以为鉴,自当“善待媒体”。可以说,以上三类人是最关注作为行业的媒体的。
  观察以上三类人的关注,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三类人都喜新厌旧。当他们说媒体时,他们说的往往是网站、微博等所谓“新媒体”。业界学界的研究者,其研究十之八九是新媒体,主题是“破旧立新”;传统媒体人,其话题十之八九也是新媒体,主题也是“破旧立新”;官员们说媒体应对、舆情应对,更是一边倒,甚至可以等同于“新媒体应对”、“网络舆情应对”,好像在他们眼里需要应对的就是新媒体,没传统媒体的事儿。以上起码说明一点:在这三类人心里,传统媒体已经被边缘化了。
  这里单说传统媒体人。研究关注新媒体最多的,恰恰就是传统媒体人,尽管他们对新媒体的研究十之八九都是隔靴搔痒。新媒体人,除了技术,他们很少研究新媒体,当然更少研究传统媒体。或许,正如传统媒体人所言,人家新媒体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新媒体人太忙了。那么,传统媒体人呢?忙吗?忙,忙得很。采访、编辑、值夜班,忙得晕头转向,没一个不喊累的。即便如此之忙,传统媒体人还是给予了新媒体最多的最大的关注。传统媒体人,把新媒体的事业当做他们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先人后己的精神,这是忘我无私的精神,每一个新媒体人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否则,谁来研究传统媒体?
  “先人后己”、“忘我无私”,让我想起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批王明的一句话,他说:王明错误的关键,就是“替别人(苏联)想得太多,替自己(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想得太少”。
  很多传统媒体人,看着像学白求恩,其实是王明的“同伙”。与这种历史名人心心相通,就该自己给自己整整风了。
  新媒体之流行,并非因为“新”;传统媒体之困顿,更绝非因为“传统”。君不见,传统媒体之“传统”,已被糟践得千疮百孔。君可问,今日之传统媒体,有几家尚有“传统”可言?传统媒体的“传统”,断层正越来越大。
  为此,《青年记者》今年7月做过一个专题《传统媒体的“传统”》,提醒传统媒体人别把优秀传统丢了。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10月24日在《中国青年报》发了一篇评论《当网媒跟屁虫,传统媒体只有死路一条》,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传统”不是媒体的麻烦,而是优势,这些传统优势包括:不轻信传言、核实信源的习惯;不轻听偏信,兼听则明的客观品质;不乱贴标签和想当然,深入现场、用脚采访、用笔还原、求索真相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不被愤怒左右,不迎合不取媚,一事当前先问真相,真假优先于立场。
  媒体出现的先后,不等于先进落后;媒体的新旧,不等于新是旧非。莫论新旧,只管好坏。若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理论上说是不讲辩证法,没有历史地发展地联系地看问题;通俗地讲,就是幼稚的婴儿思维,就是偷懒卸责的表现。
  不禁又想起朱熹的那些话:
  公等每日只是闲用心,问闲事、说闲话的时节多,问紧要事、究竟自己的事的时节少。若真是个做工夫的人,他自是无闲工夫说闲话、问闲事。
  如《论语》说“学而时习之”,公且自看平日是曾去学,不曾去学?曾去习,不曾去习?学是学个什么?习是习个什么?曾有说意思,无说意思?且去做好。
  对传统媒体人而言,紧要事、自己的事,该去做好的太多了。尤其是在优秀传统上,切莫断层,切莫荒废。传统媒体的优秀传统,对新旧媒体都是财富,是新闻的根本。
  或许,传统媒体真正消亡的时候,就是传统媒体扔掉优秀传统的时候,也是新媒体把传统媒体的优秀传统学到手的时候。当然,还有一种光明的结局:传统无罪,创新有理;少闲用心,真做工夫;认下头去,且去做好。如曹林先生所言“坚守传统并融合新媒体技术”,那样,也就无所谓新旧了。○

  来源:青年记者201211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