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储瑞耕:人生与事业三题

2012-11-26 16:22:37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储瑞耕

摘要:

  文/储瑞耕
  关于心态
  心态问题,既有它的长久意义,更有它的现实意义。作为长久意义,有哪个时代不需要解决心态问题呢?我们竖看历史,有哪一个成了大家的人心态不好呢?作为现实意义,今天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相当多的人,受物欲化东西的干扰太多,心态不佳,心浮气躁,心猿意马,心神不定,心旌摇荡,有的甚至“心”被金钱勾去了,无利不干……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才是血,而水管里流出来的只能是水。双手被金钱等物欲牵制着,那就决计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办出优秀的媒体来。
  心态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的人生观问题。如果人生观正确坚定,就可以做到保持良好心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比如应对物质方面的考验:分外的、不清不白的钱我统统不要,那就任何金钱的诱惑作用统统等于零!天王老子也拿我没办法!
  
  关于社会良知
  我们传媒工作者要努力成为社会良知的代表,我想就是我们的屁股要坐在绝大多数人一边,眼光集中在生活的基层、改革开放生产建设的第一线,同情心和人文关怀更多地放在弱势群体身上。
  我一向认为:报纸,尤其是党报,不搞舆论监督,天理不容!我在自己几十年的杂文和评论实践中,有“三法”:指名道姓法、敲山震虎法和反弹琵琶法。
  所谓“指名道姓法”,就是通过直接采访 (而不是时下时评最常用的“据报载”),了解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 (我向来有一个观点:写评论也要采访),在文章中直接点出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进而表明自己的态度: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褒奖什么,批评什么。
  所谓“敲山震虎法”,就是掌握了事实和政策,批评的稿子写出来之后,先给地方领导审阅,如果引起了他们的“真正的而不是应付差事的”重视,如果问题得到了解决,批评稿就不再刊出(甚至刊出“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报道)。
  所谓“反弹琵琶法”,就是有的新闻事实、新闻线索,恶性事件之类,写成批评报道或者内参稿子都是可以的,但我采取的态度和办法是:热情地参与进去,艰苦地做工作,促成事情的转化,事情转化得特别好,就发正面的稿子。
  社会良知,归根到底就是要有正义感、责任感,在我们日常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传媒活动中,必须坚持这一点。
  
  关于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大概包括两个意思,一是生命状态怎么样,二是做了多少事。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大好: 25年来,吐血、心衰、病危,反复折腾;永久性房颤;因为心脏病,1990年、2004年在北京安贞医院开胸手术了两次。如果第一次过不来死掉了,我44岁。第二次手术我58岁,邻床是59岁的山东莱州农民李振基(我正巧获得“韬奋奖”奖金5000元,送了2000元支持他栽种樱桃,相约日后莱州会),可惜他就没有过得来。
  有朋友同我开玩笑:“你几乎拿全了新闻界所有的奖项,什么都有了,该死了。”这话并无大错,但问题在于:事业是无限的。
  拿我在新闻传媒事业中做的事情来说吧:杂文从1978年《中国青年》复刊号上那篇《谈谈“个人奋斗”》至今已发表近2000篇,上世纪80年代中期筹创和主持了《杂文报》编务。评论以《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为代表,20年发文830多篇,获“首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专列一节“贴近生活的储瑞耕 ‘杨柳青’言论专栏 ”。
  但有时我深夜扪心自问:这些,又有什么呢?我观察当今的杂文界、新闻界,有一些“老写家”老当益壮,更有那么多年轻人涌现出来,他们作品之众多,思想之敏锐,观点之新颖,常常令我自愧不如。
  怎么办?只要“有限的生命”没到终点,那么就不可以不在“无限的事业”中继续努力,有所作为。马克思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把自己的“职业选择”与“贡献终生”联系起来,想到自己“骨灰的价值”,我想许多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作者为杂文报创始人,河北日报高级编辑、“杨柳青”言论专栏20年主笔,韬奋新闻奖获得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211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