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美国大选辩论的中国话题

2012-12-10 17:31:49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张涛甫

摘要:

  文/张涛甫
  中国与美国,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究竟怎么样,也许难有一个精确的测度标准。但有一点是二者都能认同的:彼此都不敢小觑对方,哪怕有时候分歧远大于认同,然而谁都不能忽视对方的巨大存在。就拿美国来说,他们对中国往往怀有深刻的偏见,这种偏见有时会从精英们的口齿里表露出来,也会从普通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中流露出来。
  中国崛起对美国所带来的冲击可能要远远大于美国对于中国的冲击。尤其是对于美国人心理构成的冲击,使得他们会过度放大中国的实际影响力,更准确地说,放大中国对美国的负面影响。把一个山高水远的他者,说成是祸害自己的罪魁祸首,硬生生地把中国拿过来垫背。因此,在这一点上,中国真的成了“窦娥”。谁让你跑得快,把经济搞得那么好呢?搞得老大很紧张。经济崛起后的中国,让美国人心理颇不平静。总是觉得中国的富裕有点让他们不大放心。皮尤的调查显示,41%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只有40%的人认为美国是。美国政客也会利用这一点,将中国视为“假想敌”,甚至把中国作为推卸责任的替罪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到非常时刻,中国会成为美国国内政治的热点话题。
  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国话题一再被炒作。政客们喜欢拿中国说事,其真正的动机是想要选民手中的那张选票。作为顶尖的政治玩家,他们个个都是群体心理学的大师。他们深知,在美国选民心里,已经将中国视为威胁美国的强大对手,甚至是头号对手。竞选候选人都想利用中国这张牌,为自己的竞选表现加分。罗姆尼在打出这张牌时,竟然以出位的方式出场。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采取强硬的姿态放出一些狠话。罗姆尼声称,他入主白宫会将中国宣布为“汇率操纵国”,以“更强硬的姿态”应对中国。如此高调地反对中国,是罗姆尼的一种政治营销策略,意在与他的竞争对手奥巴马切割。
  实际上,罗姆尼为自己的极端言论付出了很大代价。有外媒说,罗姆尼是被他自己打败的。《金融时报》指出,罗姆尼本不是一个右翼极端分子,但为了赢得党内提名,他需要伪装,把自己重新塑造成一个“极端保守派”。他在税收、移民、气候变化、堕胎和同性恋权利等很多方面的声明都显然是不真诚的。罗姆尼的败选部分归因于他作为候选人的弱点。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一开始就让罗姆尼因他在贝恩投资公司的工作而处于防御状态。本来,共和党想让大选成为对奥巴马处理经济方式的公投,这一策略非常正确。问题是共和党自己也无法通过可靠性测验。对于很多对奥巴马不抱幻想的选民来说,投票选举他的对手也不安全。罗姆尼在大选中所表现出的政治投机,让选民们联想到他商人的精明。罗姆尼曾批评49%的美国人依靠财政援助过活。这句话得罪了大面积的中下层选民,给人留下冷漠无情的富商印象。罗姆尼多次的极端表达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累加在一起,污染了罗姆尼的形象。即便罗姆尼有经济方面的才能,但他政治变色龙式的品行,让选民们没有安全感。这可能是罗姆尼为什么败选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三场电视辩论中,终场辩论成了罗姆尼的“滑铁卢”。奥巴马和罗姆尼花了6分钟辩论中国话题。外交本来就是罗姆尼的短板。围绕这个话题,罗姆尼拿不出可以强势攻击奥巴马的招术,他表现出的温和策略,给选民的印象不是黔驴技穷,就是一种政治伪装。这两种情况都会给罗姆尼的形象减分。相比之下,奥巴马则穷追猛打,把罗姆尼“修理”得灰头土脸,好像连个小学生都不如。罗姆尼在强势的奥巴马面前,只能迎合奥巴马的论点。这显然是在长“敌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奥巴马并没有善罢甘休,而是紧追不舍,打得罗姆尼“遍体鳞伤”。罗姆尼的失败是一种竞选战略的失败。罗姆尼的摇摆不定,不能给选民带来明确的信息,让人们捉摸不透。把选票投给这样的人,未来是不可靠的。选民虽然对奥巴马也不甚满意,但至少奥巴马给人以明确的判断。两害相权取其轻,奥巴马就这样再次成为白宫的主人。
  在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中,中国话题被作为政治营销手段大大利用了一把。为了胜选,候选人可能会“好话说尽”;一旦入主白宫,又可能“坏事做绝”。因为竞选与执政是两码事。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1211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