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乔新生:如何理解生活化的新闻

2012-12-10 17:32:09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乔新生

摘要:

  文/乔新生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记者以街头随机采访的方式,提出“你幸福吗”这个话题,引起了学术界关于生活化新闻的思考。有人认为,中央电视台以这种方式开创了生活化新闻的先河,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使《新闻联播》拥有了更高的收视率。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生活化的新闻虽然妙趣横生,但却引发了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譬如,记者在采访的时候,没有征求被采访者的意见,没有尊重被采访者的个人隐私,涉嫌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记者采访的内容更值得商榷,不应该把一个不确定的主观性问题作为采访的题目,这样的采访从整体上来说是失败的。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采访的方式还是从公民隐私保护的角度来说,电视台记者街头随机采访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节目制作者对生活化新闻的价值追求。所谓生活化新闻,实际上就是脱离传统的格式化采访报道方式,以随机的方式介入采访对象的生活之中,从而获得最真实的信息。新闻采访报道不是数学统计,因而不能要求记者科学地选取抽样调查的对象;新闻采访报道也不是学术分析,因而不可能要求记者对于采访的信息进行逻辑的筛选和过滤。新闻采访报道实际上就是要展现生活中最真实的东西。这些东西或许是片面的,或许是特殊的,但只要这些东西是真实的客观的,那么就有存在的价值。
  中央电视台之所以制作这样的节目,可能是为了摆脱僵化的新闻报道形式,让记者深入基层倾听普通民众的心声。不过,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由于在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环境中浸淫太久,一些新闻人似乎还不习惯这种贴近生活的新闻表达方式。某家省级电视台新闻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对于专家学者的现场评论方式就颇有微词,认为这样做不严肃,容易出问题。所以,她负责的新闻节目坚持采用录像播出的方式,专家学者必须事先录“口供”,然后根据节目的需要进行精心剪裁,整个节目显得非常紧凑,画面有视觉冲击力。或许是因为这样的节目收视率比较高,所以,这位电视台新闻中心的负责人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那就是在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时候,评论员必须要像演戏一样精心编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煞费苦心的做法,的确让这个节目很少出现纰漏,但是,由于内容缺乏创新,整个节目类似于新闻专题文摘,所以,被一些学者称为电视新闻文摘类节目,言外之意,由于节目过度包装而内容经不起推敲,所以,节目成了大杂烩。这样的批评或许过于苛刻,但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些新闻人似乎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条条框框,他们没有意识到新闻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没有意识到新闻节目必须让观众找到共鸣点,不能把新闻当成“西洋景”,把“距离产生美”这样一个审美的规律发挥到极致,从而使新闻节目成为远离普通人生活只关注万里之外其他国家的新闻节目。
  生活化的新闻实际上就是贴近普通民众的新闻,节目制作者在制作新闻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观众的真实感受,必须尊重新闻评论者自己的价值判断,不能把新闻格式化,因为那样会使新闻失去生命力。
  当然,“你幸福吗”这个街头采访之所以受到非议,根本原因就在于节目制作者没有意识到“幸福”是一个充满主观意味的概念,将是否幸福作为采访的内容,非但不能求证新闻节目制作者的观点,反而会达到相反的效果,成为公众调侃的对象。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应当学会通过街头随机采访的方式,捕捉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细节,但是,不能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劳动者,让他们在镜头的压力之下,说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正如一些被采访者所说的那样,如果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可能会遭到误解,在生活中就会面临难堪;可是,如果不说实话,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更加难受。所以,节目制作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对生活化新闻的基本要素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但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意识到生活化新闻的普遍价值。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211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