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其:人民日报都过河了,我们呢?

2013-01-09 14:07:26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观其

摘要:

  文/观  其
  改革,是对自我惰性的突破,是对固有格局的冲击。突破与冲击,必然带来反作用。改革者因此值得尊敬,他们比常人更有解放思想的胆识,马上行动的勇气,以及对反作用的承受力。
  在新闻领域,人民日报是很实在的改革者。或许有人不解,人民日报?怎么可能?确实,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早就“锐气”的报纸没法比。没法比,不是比不过,而是没有可比性。报纸定位不同,改革路径和标准自然不同。说人民日报是实在的改革者,是因为人民日报立足自身在不断突破,而不是学步效颦,更不是躺着不动。近年来人民日报的改革,体现在对新媒体的敏感和运用上,更体现在新闻观念、新闻话语的更新上。且不说不拒“给力”、“元芳”等网络热词,就拿更有分量的内容来说,例子也很多。比如,11月21日刊发评论员范正伟的评论《制度供给应跟上时代脚步》,评说重庆大学生“村官”任建宇被劳教事件。不回避敏感题材,且反应快、力道足:
  如果说任建宇发表“负面言论”涉嫌犯罪,那么当检察院不认为是犯罪时,有关部门却通过劳教制度限制其人身自由长达一年,是否合理?在国家多次重申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背景下,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何避免“扣帽子”式的威胁?即便是公民表达权利被违法滥用,行政部门是否有权单独甄别判定?
  同样的,还有人民日报海外版。11月16日推出一个整版的“如何克服生活中的窘迫——我看收入翻一番”,其中一篇采访北京某餐厅“90后”服务员童丽娜——《每天能吃肉就行》。开头:“我已经有半个月没吃过肉了,不是在减肥,而是吃不起。”结尾:“将来,我不知道国家能怎么帮我这样的人群实现收入倍增。我只知道在目前,我还看不到更好的未来。”让人心酸。
  在很多“懂事”的媒体人看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太不懂事”了,十八大刚胜利闭幕,全国人民还在喜悦豪情之中,你的评论、你的报道太不喜庆,基调太不合时宜。特别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你咋这样解读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呢?你哪个单位的?你为谁说话?你的立场、导向哪去了?
  或许,在“懂事”的媒体人眼里,“懂事”的做法,应是大报特报被报告感动得“不禁哽咽起来”的党代表,激动得“哭得不行”的党代表。可是,在这事上,人民日报还是“不懂事”,通过官方微博“泼冷水”:“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个时候,需要的不是鲜花掌声和高调颂歌,而是冷静清醒和忧患意识。引领转型中国,执政党面对的是传承与变革,肩负的是国家和人民。”
  或许,在“懂事”的媒体人眼里,“懂事”的做法,还应像今日早报那样,把各行各业各界(当然包括在大院里并排坐立、反拿报纸“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女民兵们)学习十八大的动态“形象地”来个展示,摆一摆似也无妨。可今日早报的做法,遭到网友和媒体“抵制摆拍”的炮轰,报社不得不声明:“由于这张照片带来的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戕害及非常严重的导向错误,我们深表歉意。”
  好心造气氛、造氛围、搞“正面宣传”,咋还错了?世道真变了?
  世道还真在变。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习总书记当选后见记者,讲话直面问题、平实生动;李克强同志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讲话干脆、会风清新……说起来,这些“变化”并非始自今天,只是“懂事”的媒体在河里摸石头摸上瘾了,没发现;等回过神来时,人民日报已过河了。
  人民日报的改革,要而言之,两大关键:一是“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二是“专业”,讲新闻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人民”和“专业”是最靠得住的。改革当然有风险,但是,靠人民靠专业,改革就险不到哪里去。大道至简,真改也简单,就是说人话,说真话,说实话。人话才有人气,真话才接近真理,实话才是好声音。
  问题是,不少“懂事”的媒体整天说“解放思想”,其实连用来解放的“思想”都没有。忙于“紧跟形势”,净说“正确废话”,说到底是个“怕”字,“怕”的后面脱不了一个“利”字。因“利”而怕,也就谈不上尽责任、求尊严了。
  “懂事”是靠不住的,早晚都是挨板子的茹太素。谁叫你“懂事”太多惹急了老朱呢?只不过,今天打板子的不再是朱元璋,而是人民,是市场。○

  来源:青年记者201212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