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刘宪阁:新闻学专业:办不办,抑或怎么办

2013-01-09 14:10:34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刘宪阁

摘要:

  文/刘宪阁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猛发展,多个学科和专业在招生和培养环节先后面临同样的困境,即从看似缺人到大力扩招,直到供过于求。近年新闻学科也遇到了这个问题。8月17日,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在一次会议上透露,国内现有800多家高校开设新闻学专业院系,在校本科生超过17万,硕士研究生超过4万,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其实这个数字可能还是比较保守的,比如没包括划到艺术类、但也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等。而每天在电视新闻中进行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和摄像记者,多为这些专业的毕业生。
  新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供大于求,其原因正如李教授分析的,不外乎两点。一是自2000年以来,除教育部部属高校能适当控制招生人数外,地方院校、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都进行了较大规模扩招,导致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急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受众要求提高,媒体大量吸纳金融、经济、法律、社会学、外语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毕业生从事新闻的综合、分析、解读等工作,这也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冲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没有必要像前些年那样一窝蜂地开办新闻学及相关专业院系,如果已经开办或者即将开办,又该怎么办?就成了很多院校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11月中旬,敝校领导来我们学院视察工作时,就谈到这一点。因为以前在市政府部门工作,这位校领导多次接触过本地的电视台工作人员。后经了解,那些扛摄像机的很多都是敝校广电编导专业出身的。他们的工作很辛苦,薪酬很微薄,甚至只有三险而没有五险。相关的播音主持等艺术类毕业生也是如此,纯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再联系到其他一些问题,这位领导提出文化传媒学院要好好考虑:新闻学及相关专业要不要办,怎么办,特别是如何在业务和学术上有所提升?
  熟悉内情者大概都知道,类似的争论绝非个案。最近网上的一次讨论中,就有论者直截了当地提出:“清华是否一定要办新闻教育?这或许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当然,他的意思主要是说:“在以理工为主、强势学科如林的清华大学,要不要办(新闻学)这种应用性社会学科?现在办了,学校层面又给了多少关注?”
  对当下新闻教育更为常见也比较典型的批评,是相当数量的新闻学院办学质量不合格,教师队伍不合格,动手能力差,不知道媒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结果毕业生质量也不合格,很多新闻学院仅仅培养了人手,和人才无关。当然,也有观察者尖锐质疑:中国新闻的主要问题是动手能力差吗?
  老实说,仅从职业培养的角度看,可能确实不需要开办那么多新闻专业院系。但新闻学院就是培养记者和编辑吗?一些论者明确反对这种狭隘、功利的看法。优秀的新闻学院应该让学生掌握使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来求证事实、表达观点或建构理念的全面技能,以及客观、理性、尊重事实的态度。这些素养可以适用于许多领域,而不只是新闻媒体。“长远地看,甚至应成为所有现代公民的普遍素养”。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大学教育的本义,特别是媒介素养甚至公民养成的角度来看,新闻专业还是应该办并且好好办的。当然,具体怎么办,可以琢磨和探索。
  人大、复旦这样有悠久新闻教育传统的重点高校的做法当然值得借鉴,一些后起院校如中山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近来亦做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对于一些不那么高端的院校来说,西安欧亚学院的经验或许更具参考价值。5年前他们曾打算不再继续办新闻学院,因为专业对口率偏低。但后来在几位老师带领下脱胎换骨,连续几年就业对口率达60%以上,第三方调查满意率达87%,今年还当选为陕西省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据透露,未来在新媒体领域,他们“怎么干也想得差不多了”。
  各大院校在新闻学专业的开办乃至创新上各显神通,值得赞许。不过总体上似多侧重采编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而在大学教育和公民养成方面的探索则稍感不足。这应引起更多的注意和讨论。
  (作者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212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