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朱德泉:网络舆情处置要“深化改革”

2013-01-23 10:06:14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朱德泉

摘要:

  文/朱德泉
  十八大之后短短二十几天,先后有十几位各级官员因涉违纪、腐败等问题被网友举报。中央纪委带头,各地有关部门大都能迅速反应,公开回应,依法查处,传递出反腐工作的加速度和正能量,鼓舞人心。与查处事件本身相比,网络舆情处置环节也多有进步,如中纪委公开回应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违纪案,重庆雷政富不雅视频案从网络曝光到对其停职查办仅用了63个小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山西省公安厅副厅长、太原市公安局局长李亚力被免职并接受调查,终于为两个月来包庇其子醉驾殴打交警事件“埋单”。这说明,原来一些掌控网络生死大权的强势权力部门也不得不让“权力回到阳光下运行”。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置过程依然问题不少。
  其一,“先堵为快”,本地噤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以维稳为借口,自以为是地“先堵为快”,除了招致网民更大的反弹、引发社会更过的不满之外,于事无补。科学的做法,是学会利用并不断强化本地媒体、尤其是重点新闻网站的传播能力,使其成为本地焦点议题的“一传手”,而非“二传手”甚或“闭嘴看客”。对曝光网帖采取“清理门户”措施,只能逼迫网民去“占领天涯”、“占领微博”,甚至跑到境外网站发帖。如此,必然带来地方政府公信力和地方媒体公信力的双输。
  其二,动用公权力为官员私德背书。从一些干部因生活作风问题出事,依法查办并及时公开得到的社会反馈情况看,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也更坚定了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个别干部私德失范被查办就是弘扬更大的公德、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也是为“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但现实中仍存在官员和政府形象不分,乐为失德官员弄“遮羞布”,信奉“压下就有两下、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妥协就是和谐”。这也是一轮轮舆论风波,一个个领导干部应声倒下,连带地方政府形象受损的根源所在。十八大后的网络反腐,是通过网络行使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权的一种反映。政府公务员,尤其是高级官员,除恪守党纪国法,规范自身行为之外,还需要提升对曝光于聚光灯下压力的承受能力。如果网络举报经过调查失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以正视听就是最好的舆情处置。
  其三,应付取代应对,悄悄取代公开。近期一些网络舆情处置中存在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职能部门主动发声的少,被媒体追问之下回答“知道了,正在调查”的多。而且居高临下,惜字如金。一些很简单的事件应付以后就再无下文,根本不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或者即使公布,也找个犄角旮旯悄悄说,生怕被人再看到。在网络社会的碎片化传播语境下,居高未必声自远,悄悄公布等于没公布。因为即使你公布了各种传播平台未必都能到达,人们看见了也不见得相信,甚至会引起反感。
  其四,处置延时,平台缺失。随着各种网络新应用的普及,舆情处置的第一时间已经从报纸时代的黄金24小时缩短到论坛、博客时代的黄金4小时,随着微博等即时发布平台的应用,第一时间已缩短为黄金一小时,这是传播方式变化的必然。网络舆情处置必须尊重微博时代公共舆论事件的引爆、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微博已经超越论坛成为第二大舆情源头。如果不能及时发声,网民就会习惯打开加“V”的微博或“意见领袖”的博客寻找解读和答案。如果不占领微博舆论场,就意味着正面信息无法传播、负面信息无限传播的窘境。如果没有一个与网络传播相匹配的发布平台,面对众说纷纭和围攻,只能被动挨打,公信力消失殆尽。
  何以解忧?唯有深化改革。
  明确一个宗旨: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坚持两项原则: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开拓“三规三制”新局面:尊重宣传规律、新闻规律和网络传播规律的三律统一,按规律办事;尽快深化适应网络社会舆情特点的舆情处置体制改革,日常工作流程的机制变革和各项制度的规范、完善、创新。
  (作者为大众网总编辑)

  来源:青年记者201212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