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张涛甫:为新闻报道“瘦身”喝彩

2013-01-23 10:07:00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张涛甫

摘要:

  文/张涛甫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之后,吹来缕缕新风,引起了中外舆论的热切关注,好评如潮。让国人感觉:2012年的冬天充满了政治暖意。12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会议提出,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好雨知时节。”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对民意的极大尊重,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充分尊重。该规定有四大“利好”:
  其一,有利于改善执政党和政府形象。新闻媒体是执政党和政府形象的极重要载体。作为执政党和政府“喉舌”的新闻媒体,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表现执政者的形象,会直接影响执政者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在执政党、媒体和民众的三元方程式中,执政党和民众是最重要的两个变量,媒体则是连接执政党和民众的中间变量。因此,媒体的表现对于处理好执政者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改善执政者形象,尤为重要。这次中央提出,要改进新闻报道,对新闻媒体的报道理念和表达技巧提出了一个新挑战,同时也对执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二,尊重民众期待。报道效果的最终裁判权掌握在民众那里,报道究竟好不好,民众最有发言权。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很少有机会直接与领导面对面,不是人人都有机会目睹领导干部的活动或会议现场。人们对领导干部的感知多建立在新闻报道之上。执政者做得再好,如果媒体报道没有跟上,民众可能就不能真切地感受到为政之“好”;若新闻报道中的领导只是忙于做那些老百姓不认为重要的事情,整天像“华威先生”那样,穿行于可有可无的活动和会议之间,说那些可说可不说的话,甚至尽说些正确的“废话”与“套话”,此类报道所产生的受众感觉,恐怕好不到哪里去。假如媒体报道产生的是弱效果或负效果,真的不如不报道。民众期待什么样的新闻报道?他们期待的是:“干货”新闻。他们喜欢那些直截了当的新闻报道,而不是又长又虚的新闻报道。若不想让民众失望,就对那些虚胖的新闻报道进行“瘦身”吧,让赘肉和水分少些,少些,再少些。
  其三,充分体现传播规律。新闻报道的背后,有一个坚硬的传播规律在制约着一切报道行为。有效传播的前提是:须处理好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社会化媒介无孔不入的当下传播语境里,信息已不是稀缺的资源了。虽说执政者往往掌握了最多、最核心的公共信息资源,其中的很多信息也是民众所期待的,但若报道不能尊重传播的内在规律,只是一厢情愿地向受众传播无效信息或低浓度信息,其传播效果也会打折扣。政治传播需要讲政治,同时也要体现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尊重。其实,政治传播规律与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是内在统一的。只有做到充分尊重政治传播规律,才能很好地体现执政党的政治理念。
  其四,替传统媒体松绑。因受新媒体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传统媒体遭遇空前的行业“寒冬”。身处逆境,传统媒体表现出顽强的意志以及惊人的智慧,逆水行舟,传统媒体人试图力挽狂澜,在内容创新、技术突破、资源优化以及市场经营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突围。在内容革新上,有关领导活动和政府会议的报道多是“规定动作”,一般媒体不敢任意裁断。这些报道占据着核心版面或时段,内容创新一般不会轻易挤占“规定动作”的空间,改变规定动作的叙事逻辑。但由于此类会议、活动过多,占据版面和时段太长,导致新闻报道内容虚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实际效果。与新媒体不同,传统媒体的版面和时段都是有限的,这些资源被领导活动、会议占据,自然会挤压其他新闻的空间,最终稀释了新闻的整体传播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改进领导活动以及会议报道方式,无疑是在业务上为传统媒体减负,让传统媒体有更大的腾挪空间,减少了无效劳动,增强了传播效果。这对于寒冬中的传统媒体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当然,新闻报道“减肥”非一日之功,它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我们也能看得出,执政者把改进新闻报道方式提到执政党作风建设的高度加以重视,决心很大,信心很足。因此,我们期待这次新闻报道“瘦身”运动是一次长线的慢跑。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1212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