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詹新惠:2013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冷思考

2013-01-25 13:54:16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詹新惠

摘要:

  文/詹新惠
  岁末年初,看到最多的是各式的总结盘点和各样的趋势展望。互联网领域更是如此。2012年关于网络和新媒体的方方面面,纷纷扰扰、争争吵吵,好不热闹,为年终盘点“大餐”备下了丰富的原材料。当然,关于2013年互联网新趋势的文章也频频呈现,为下一顿“大餐”预备着新一轮的“食材”。
  我想,无论过去如何热闹、喧嚣、繁华、富贵,过去的毕竟已经过去,在过去与未来之间,面向未来似乎更现实些,也更积极些。
  关于2013年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分析、前瞻已然很多很多,著名的“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从全球、战略高度观察,2012年12月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发布的《2012年互联网趋势报告》,虽然名为“2012年互联网趋势”,其实是从2012年的整体境况看2013年的态势与格局。还有若干细分领域的趋势报告,如“社交媒体5大趋势”、“电商领域6大展望”、“移动互联网行业2013年未来分析”等等,不一而足。
  仔细研读这些前瞻预测、趋势报告,不难发现,所谓趋势其实只是2012年未尽事业的延续:用户继续增长、网络反腐制度化、大数据爆发、移动持续改变生活、电商大战升温、社交媒体渗透企业、智能时代到来等等。面对这些趋势,其实有必要多点冷思考:
  用户增长是大势所趋,引用“女皇”报告中的数据,“全球网民总数达24亿,而且仍然保持每年8%的增速。全球有11亿智能手机用户,但仅占全球手机市场的17%,移动互联网仍然处在早期”。但是,我们也看到国内的另外一个状况,即无论是普通网民数还是社交媒体的用户数,增长的速度都在趋缓,如果2013年出台网络管理的相关法规条例,比如网络注册实名制,则很难判断用户增长会出现怎样的态势。当用户增长趋缓后,中国互联网能否依然保持人口红利带来的网络经济效益,又将是一个担忧。
  2012年网络反腐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政治生态,但对于网络反腐制度化的预期则需要理性认识和客观评判。在承认网络反腐会增加社会透明度、推动社会民主建设的同时,如果把互联网作为反腐治贪的主战场,是不是会本末倒置?互联网有时是极为脆弱的,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的现实案例并不少见。是要强化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常态化,还是党政机构把反腐做在日常制度建设中,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2012年可谓数据时代的元年,利用数据分析来定位个人兴趣、爱好甚至获取个人隐私,从技术上、理论上都是成立的、可行的,特别是随着用户创造内容几何级的增长,数据挖掘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利用好互联网平台的契机。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邬贺铨所言,“我们正在进行一场全新的革命,庞大的数据带来的量化转变将在各领域迅速蔓延,没有哪个领域能够逃脱它的影响”。但是数据挖掘和分析是把“双刃剑”,如何管理、运用好挖掘后获得的资料、信息,更将考量互联网公司和每一个人的道德和底线。
  “移动改变生活”,中国移动的广告语,也是当下现实生活的写照。地铁上、公交站台上、火车里、会议中,我们看到太多耳朵里塞着耳机、低头把玩手机的场景,各类移动终端作为贴身媒体已经让我们无处逃遁,所以预测2013年有更多的终端大战、系统平台大战、App应用大战其实都不算趋势、前瞻。我们的思考在于,微信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让见面交流成为奢侈品?App应用是便利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娱乐,还是让我们几乎被捆绑在了冰冷的机器上?移动生活之外,我们还能不能有点新鲜的生活?
  其他的趋势还有电子商务、社交媒体、智能时代等。预期的是电商的增长和在线购物的便利,忧虑的是如何面对电商垄断巨头和小企业、小店铺的不平等;预期的是社交媒体更多地抢夺传统话语权,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中长袖善舞,忧虑的是社交媒体的责任担当和意见领袖的社会道义;预期的是智能时代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忧虑的是更多的智能机器、智能生活会否让人类异化而最终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
  这是一个网络喧嚣而狂欢的时代,我们无法拒绝新技术的发明、新趋势的出现,但我们有理由放慢自己追逐的脚步,在狂欢的间歇中多一点冷静,多一分思考。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31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