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自从有了微博,骗人变得容易了

2013-02-27 08:57:06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高金国

摘要:

  文/高金国
  
  有些电影情节观众觉得惊悚,但在导演看来,那就是个笑话。满脸是血的演员,会趁摄像师不注意,舔一口流到嘴角的血:“嗯,今天的糖浆,味道不错!”眼见未必为实,导演最爱办这种事儿。
  随着微博影响力的增强,每一个人都可能遭遇这种“表面的惊悚”。那些令人诧异百端的局面,或许源于受众自己。
  国外有一个节目,很有意思。节目组邀请了一些素不相识的市民,进行“读心术”测试。何谓“读心术”?简单点说吧——你眼前站了一个算命大师,他和你从未谋面,却能把你的情况说得一清二楚。唯一不同的是,他不叫算命大师、相面大师,而叫“读心术大师”。
  大师端坐对面,开始“读”参试者的心。有摄像机监督,大师不离开参试者半步;他的“功力”,就是静静地“读心”。片刻,他抬起头,问:“×月×日,你在××商场买的那件黄衣服,好像不太合你的心意啊?”——诸如此类,稀奇古怪的细节问题。
  大师每每问毕,参试者无不大惊失色:这事儿你怎么知道?太不可思议了!太神奇了!
  真相是:不是“大师”太神奇,而是微博太神奇。戏弄了参试者之后,工作人员会适时打开旁边一个隐蔽的帷幕,里面,几个人正在电脑前“勤奋工作”。原来,这只是一个小把戏,目的是戳穿所谓“读心术”:“大师”说出了参试者的生活细节,正是因为他获得了参试者从微博发出的信息;因为从未谋面,所以参试者深信不疑。如果参试者据此相信这类“读心术”,那只能是上当了。
  这是否也揭示了微博的风险呢?显然是的。甚至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微博,骗人就变得容易了。上面这个实验,只是一个小小的恶作剧,是善意的提醒。现实中出现的例子,就不那么简单了。警察曾经问一个拐卖儿童的犯罪嫌疑人:“你怎么把孩子的作息规律、上学路线、住址、学校搞得那么清楚?”犯罪嫌疑人说:“这还不简单,孩子母亲的微博,我关注很长时间了。”
  这类案件,凸显了微博的自媒体特征。自媒体的基本特色,就是立足于“自我报道”、“自我宣传”。多数情况下,它的报道对象仅限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很多人对明星烦“狗仔队”不理解,如果自己也经历过“自我公开”之后的种种麻烦,就好理解了。自从有了微博,几乎每个人都具备了“自我公开”的条件。但显然,不少人的风险防范意识,还很薄弱。
  社会上的事情,不管大事小事、老事新事,往简单了说,都不外乎两点:降低道德成本,提高犯罪成本。这两点做到了,则“天下大同”。自媒体的报道底线,也是如此:避免降低他人的犯罪成本。当一个社会犯罪成本降为零的时候,人人皆想犯罪;当一个社会道德成本降为零的时候,人人都是圣人。自媒体削减了社会的犯罪成本,必须重视。
  局限于“自我报道”,是微博类自媒体的局限性之一。它的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往往处于新闻事件的外围,只能看到表面,接触到核心内容的几率较小。进入一个新闻突发事件的核心现场是很困难的,别说普通网友,就是新闻记者,也会遭遇很大阻力。微博对新闻现场的报道,往往类似于“给传统媒体提供线索”,拍个照片,表示“路过”之外,无他。这两个局限性之下的微博,显然无法对传统的新闻类媒体构成太大威胁;但对网络新闻而言,微博显然又是一个比较大的促进。
  毫无疑问,未来的微博世界,将会出现明显的分野,娱乐性、自我性特色将会更加明显。新闻类微博、明星类微博、自我娱乐类微博,将成为微博界的三股主要力量。明星微博、娱乐微博没有明显的时效性,微博内容来源于手机还是电脑,差别不大;新闻类微博,则毫无疑问,会成为“移动媒体”的主力军,因为它天生就要“随时随地报道”,移动媒体会给它更广阔的空间。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清晰了:新闻类微博的“博主”们,是谁呢?看看那些风风火火的“@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那些被网民呼之为“五毛”却毫不在乎的“@胡锡进”们,一目了然。这类微博,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记者的重要阵地。
  唯一遗憾的,是“渠道”。它们已经被新浪和腾讯所控制,博主们只能控制内容。但,时势如此;分工,也是大势所趋。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31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