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王建珂:是创新,还是新闻规范缺失

2013-02-27 08:57:47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王建珂

摘要:

  文/王建珂
  先引某报一条新闻稿的开头:“10月18日上午,济南市人社局副局长、就业办主任黄厚安及相关处室负责人接听12345热线,并通过济南政府网、市长信箱及12345短信平台与市民进行沟通、交流。记者从接听过程中了解到,济南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将于年底前全面启动,将成为济南市首家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符合条件的可以向济南市就业办提出入驻申请。”
  这样的新闻导语,完全不合格。拐那么大个弯儿有什么必要?其实,从第二句开始写,开门见山,就可以突出新闻事实了。
  新闻导语,是消息的特殊开头。它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写好新闻导语,是新闻写作的重要一环,但不讲究新闻导语的写作,成了时下新闻业务规范缺失的一个方面。
  新闻业务规范缺失还有其他许多方面。比如:
  不交代新闻来源。新闻来源,即新闻材料的来源。交代新闻来源,有助于受众判断新闻的可靠程度,是取得受众信任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有助于受众对新闻机构的监督,避免记者、编辑道听途说和主观臆断,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但不注意交代新闻来源的情况并不鲜见。如某报刊登的《十八大期间修改报告稿19处》没有作者、出处(此稿是摘自新华社的《党的十八大诞生记》)。某报报道习近平任总书记后首次考察深圳,这么重要的新闻,也没来源,只在末尾署名“宗合”。
  消息头不规范。与上述问题有关的,是乱用消息头(电头)。“本报讯(电)”表明是报纸自己的记者采写的新闻,可是有些从其他媒体转载的稿件,也带上“本报讯(电)”。莫言在斯德哥尔摩领奖,某报并未派记者前往采访,其新闻的消息头却是“本报斯德哥尔摩10日讯”。某报以文件形式刊登党委常委会公报全文时,却在消息头中加上该报记者的署名,令人莫名其妙。
  缺少主要新闻要素。新闻要有五个W,这本是新闻的ABC。当然有些简单新闻不一定五个要素都要齐全,但是,主要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单位),一般是必须有的,这样才能把事情说清楚。可时下有的新闻往往忽视这一点。有时交代了,也是模糊的,比如没有特殊原因就随意用“某人”、“某地”、“某单位”代替,让读者看后留下疑问。
  不注意交代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衬托新闻的事实材料。其作用是解释新闻,深化新闻主题,表达作者的看法和倾向,增加知识性。传播学界早就指出新闻已经进入解释的时代。但不重视或不善于运用背景材料,仍然是某些新闻的缺陷,结果使一些新闻难以理解,或不能巧妙地通过背景表达意见,或削弱了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
  忽视标题的逻辑关系。标题要准确、简要、引人,需要注意复合式标题的逻辑关系。某报有如下一个标题:
  (主题)明年3月初开全国两会
  (副题)将选举国家主席 审议机构改革方案
  这个标题的主题和副题搭配不拢,选举国家主席和审议机构改革方案的是全国人大会议,而不是“两会”。复合式标题,要以主题为核心,引题、副题各司其职,形成一个符合逻辑的整体,但有些标题的引题或副题与主题搭配不当,逻辑混乱。
  随意发表议论,或滥用形容词、副词。凡“调查”必“深入”,凡学习必“认真”,凡“推进”必“大力”,凡“过问”必“亲自”,凡“重视”必“高度”……这些不仅是套话,也是滥发议论的一种形式。随意发表议论,违背了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
  ……
  上面说的这些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它们反映了共同的新闻规律。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失范会影响新闻的真实、客观和媒体功能的发挥。出现上述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混淆了创新与不遵从规范的界限。相当长时间以来,新闻“八股”枯燥、死板,惹人厌烦。近年来,虽然已有很大改进,可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们的新闻业务确实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但是,如同泼洗澡水不能连孩子也泼掉一样,新闻改革创新、摈弃新闻“八股”,绝不是连最基本的规范也不要了。
  中央作出了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其中就有改进新闻报道一项,中宣部又发出改进文风的通知。改变新闻规范缺失的状况,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31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