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卢伟:当微博还原成产品

2013-03-07 13:17:04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卢伟

摘要:

  文/卢  伟
  不管承认与否,微博已经是当下社会一个无法忽视的巨大存在。最火的新浪微博,不久前宣称注册用户已经达到4.23亿,活跃用户达到4000多万。微博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随处可见,作为一个网络之上的重要舆论场,微博又曝光了什么大事,又传出了哪些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八卦,已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对于研究和关注传媒发展的人来说,微博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章连篇累牍,“碎片化”、“病毒式传播”、“裂变式传播”、“人人都有麦克风”,是这些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名词。思想理论界的人则对微博的态度不一,“公知”和“意见领袖”们将微博看做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平台,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微博则是宣泄不良情绪、传播网络谣言的发酵场。
  以上的这些观点,传媒圈的人都不陌生,我们可以称为微博的社会舆论属性。微博还有一个重要却常常被很多人忽略的属性:产品属性。
  当我们把微博还原成一种网络社交产品后,会发现它的另一面。门户网站把微博千辛万苦地研发出来,显然不是为了当促进信息传播的活雷锋。翻翻新浪的财报,2011年新浪在微博上的投入超过了1.1亿美元,2012年上升至1.6亿美元,有消息称新浪微博部门已经扩充到了3000多人,超过员工总数的一半。对于一个年营收只有4亿多美元的门户网站来说,如此规模的投入基本上等于把未来押在了上面,目的当然也很明确:赚更多的钱。
  问题是微博能赚到钱吗?常上网的人都知道,互联网是眼球经济,无论何种网络产品,要想盈利,一定的用户数量是前提。只有有了足够的用户,赚钱才有可能。腾讯从游戏平台、到门户网站、到团购、到微信,一路都是模仿别人,但做一个成一个,市值超越三大门户网站总和的数倍,全球10亿注册用户是它最为坚强的后盾。微博上的4亿多用户,理所当然地被看做是下一个富矿。
  不过,是富矿也得挖得出来才行。如何开发出合适的商业模式,将这些用户转化为滚滚的现金流,才是关键。事实上,综观全世界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对微博商业模式的开发属于不太成功的那类。拥有数亿全球用户的微博鼻祖Twitter,一年的营收也不过一两亿美元,与Google、Facebook这类网络巨头比起来差得远。新浪在一年前宣布了互动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等六大商业模式,但这些渠道的盈利都不太给力。显然我们上微博不是为了玩游戏或者买东西,一个页面上有限的广告容量和VIP会员交的那点会员费,弥补不了几亿元的成本。
  正是由于在微博商业开发上进展缓慢,新浪的股价才从高点时的130多美元一路跌到50多美元。以笔者所见,虽然新浪在财报中曾专门指出微博所面临的政治风险,但监管带来的那点麻烦微乎其微,万一数亿用户变不成钱,才是它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业绩的巨大压力,新浪等门户网站显然很着急。不过一些背靠微博这颗大树的草根大号,却活得有滋有味。传媒梦工厂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诸如“冷笑话精选”、“搞笑排行榜”、“××宝典”之类的有着数百万粉丝的账号,转发一条广告信息的价格高达数万元,一个账号一年的利润超过千万元。一些依附于微博的第三方广告交易平台,靠着在广告商和大V们之间做掮客,也赚得盆满钵满。其实,好的平台本身就是生产力。以新浪微博现在的影响力,不用绞尽脑汁地去开发别的商业模式,好好研究一下怎么当一个“包租公”就可以,向那些用自己的平台赚钱的公司和大V们收取利润分成,就是一笔包赚不赔的好买卖。
  
  (作者为大众日报评论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3年2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