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刘宪阁:马达对新闻改革的宏观思考并不过时

2013-03-26 16:11:49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刘宪阁

摘要:

  文/刘宪阁
  《文汇报》原总编辑马达当年主持报道话剧《于无声处》、刊登小说《伤痕》,为新时期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再加上其他一些相关的新闻佳话,有同事赞誉说:“斯人为报纸而生!”确实,这位老报人不仅是新闻业务的行家里手,在新闻理论等方方面面也有不少思考。比如发表于《新闻战线》1988年第5期的《需要对新闻改革作些宏观思考》就是如此。考虑到刊物特点,特别是1987年刚开完十三大这些特殊形势,有人或许会说此类官样文章无甚可读。老实说,马达这篇文章确有套话,但字里行间也确有颇可注意者,相关思考至今读来仍不觉过时。
  当时新闻改革已颇为可观,比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开始按照新闻规律来开展工作;又如在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通过改革、探索、试验、创造,积累了许多新的经验。不过相对于社会发展的需求,马达认为新闻改革“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在新闻理论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新闻改革的宏观指导和设计很差,因而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也不利于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这个判断,应该说还是比较准确的。
  十三大报告中,经济体制改革是热点。马达顺势提出:“可否考虑一下, 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们的新闻改革有什么可资借鉴的东西?”他发现至少有这样三条值得注意:一是在经济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二是经济体制改革有目标、模式,有发展战略;三是有任务、步骤和配套措施。同样,新闻改革也是如此,没有一定的目标、模式便无从谈改革,也难以使改革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他呼吁:“我们的新闻改革,不能停止在口号上,也不能只讲微观不讲宏观,而应该有理论指导,有科学的规定。”这不是说要等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以后再进行新闻改革,而是说要在实践过程中探索、思考这些问题。幸运的是,经过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再加上这几年新闻改革的丰富实践,他认为“已经有条件可以作些宏观的思考,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微观上、在具体实践上,使思想认识更带有条理性,使具体实践经验更好地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
  马达不失时机地提出:“还可以考虑一下,对这几年的新闻改革作必要的总结。”此前思想理论界在探索中有过几次起伏。他认为要区别对待:有的观点从理论和实践来说都是正确的,只是由于用过时、僵化或教条式的框框来看,很容易误判;当然,也有的观点属于表达问题,有欠准确,或者说话过了头,可以通过说理讨论来修正。还有的观点正处于探索阶段,有一定依据,但尚无实践的充分证明,也应欢迎提出,展开探讨,不要一棍子打死。他说:“理论研究本身就是探索,不解放思想,不让各种意见发表出来,不利于探索和研究。特别在我国新闻改革正趋向深入,新闻学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更有必要。”
  十三大报告中并没有提出新闻改革这个字眼,不过马达认为其中已明确提出了新闻改革的任务和要求,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值得认真学习并作为新闻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比如其中提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就是新闻改革的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报告中还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重视舆论监督等,也是对新闻改革的要求。对十三大报告提出的这些指导思想、基本精神,马达觉得“是可以也应当运用到新闻改革中来的”。
  马达也尝试按照十三大报告的精神,就新闻观念更新等展开了一些思考。比如结合那几年新闻学理论的研究和新闻改革的实践,他提出新闻事业的性质,应明确规定为“在党的领导下的社会舆论机构、大众传播媒介”。关于新闻事业体制,他主张要从机关报林立、信息渠道单一、传播范围封闭、横向联系少的结构,转变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广大群众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开放式的结构。现在看来,马达当年的一些设想或许很粗浅,甚至可能是常识,但在那个时候能进行这样的思考,还是颇为难得的。这种可贵的探索精神,即使在今天也并不过时,而且“无疑对推进新闻改革是有益的”。
  
  (作者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33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