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徐翔:莫让网络非理性影响社会“正能量”

2013-04-16 14:27:48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徐翔

摘要:

  文/徐 翔

  互联网带来了广大公众广泛参与的新型“公共领域”,给网络时代的民众带来了值得尊重和珍惜的话语权利。但是,从我国当前的网络实际来看,这种权利也伴随着其非理性使用,在损害民众健康的网络表达秩序时,也给社会的“舆论气候”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例如,2012年9月,在中日“钓鱼岛”事件的纷争过程中,日本艺人苍井空在新浪微博发布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书法作品。就事情本身而论,这至少是存有期冀两国人民友好、不应招致激烈抨击的举动,却引来众多网友在其微博回复中的无端谩骂,许多言论都是脱离事件本身而对该艺人的人身攻击,在影响到网络“意见气候”生成的同时,也昭显出我国网络评论秩序的不健康和非理性。2013年3月,在新近的两会上,发生了成龙怒拍桌子炮轰内地执法不严的新闻事件,这既是作为政协委员关注国计民生的“正能量”,也成为我国两会进步和开明的体现。但是在网易、新浪等网站的网络新闻跟帖中,对于成龙的嘲讽和恶搞却成为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的意见导向,“果然是戏子,真会演戏”、“房事龙你车牌哪来的”、“乘龙一拍桌:我要省电30%!就用格力”等攻击与嘲讽性的评论跟帖,得到众多网友的顶帖支持。

  在国家或地方的政府网络传播中,一些本是利民益民的政策或举措,也经常招来网友在跟帖评论中的无端质疑甚至批判,即便有理性的分析、善意的表达,也往往被淹没在叫骂或恶搞当中。

  从这种网络非理性评论的生成来看,由于媒介“把关人”的缺失,网民中大量的情绪化、偏激化意见通过网络得到更便捷的表达和传播,加剧了网络对话中的“群体极化”和非理性舆论的生成,甚至为非理性群体行动提供了更便捷的沟通渠道。网络的匿名化机制也使网络言论的社会责任分散或隐匿,在欠缺健康健全的媒介素养的情况下,网民的“狂欢”往往导致网络舆论的扭曲、失真与非理性螺旋发展。同时,这也关系到网络表达的质量问题。

  就当前实际来看,对于网民网络评论的健康引导依然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任务与难题。其重要性在于,广大网民的非理性化、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跟帖评论,对于社会舆论秩序和本应成为社会“正能量”的舆论格局带来负面作用。其难点在于,这些现象是基于Web2.0网络草根化、交互化的内生逻辑和网民的基本权利,难以用法律或强制手段加以规制与惩戒,而必须着眼于更高层次与质量的网络文明建设,更多地需要依靠网络公共行为规范、道德自律、网络素养和自觉意识等加以改善。

  一方面,要注重网络公共文明环境和氛围的倡导。针对当前网络中较为突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过度“恶搞”、群体“网络暴力”等现象,在加强法制化、行政化管理的同时,也要着力改善我国缺乏较为健全的网络表达伦理和网民道德秩序的现状,加强网络中的伦理意识与价值共识建设。要对健康的网络文明通过公约加以明确的界定,使文明理性的网络行为成为公共性的风尚和社会氛围。在网络法理和伦理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吸纳政府主导力量、网民主体力量和公众意见,制定和完善《网络文明公约》,并推广作为各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领域中网民发言、评论、跟帖的自律规范,加强网民群体的网络文明礼仪与网络道德意识,引导网民自觉抵制和避免网络互动表达中的不文明现象及行为。

  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网民网络评论与网络跟帖的“素养”,注重网民群体的素质培育以及网民自律性建设。网民需要懂得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网络评论权,而不是对它进行滥用和不负责任地使用,并最终影响到自己的这种权利。同时,针对网民现有网络意识的薄弱,探索确立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网络精神”。以各大网站现有的网络“微公益”、网络自律等现象和行为做基础,强调网络文化中理性、自律、真实、公益、包容、文明等健康的网络伦理。可以通过重点主流网站“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推动健康文明的网络表达秩序在我国网站和网民中的推广,使网络更好地凸显和发挥其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正能量,营造更为健康文明的网络公民社会。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首都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133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