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时统宇:从“香饽饽”到“豆腐渣”

2013-05-24 10:29:41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时统宇

摘要:

  文/时统宇
  肯德基曾经是新闻作品的优质资源,二十多年前的这样一篇通讯尤其让我记忆犹新——《肯德基吃什么?》,发表在《人民日报》1989年3月16日的第5版。全文分为五个小标题:吃鸡、吃“快”、吃“派”、吃“名”、吃文化。也就是说,当年的肯德基有快、有派、有名、有文化。通讯中这样的表述会让我们特别怀旧:
  在肯德基,人们吃到了什么?吃鸡,吃“快”,吃“派”,吃“名”,似乎都有一些,但又好像只是表层的原因。依我看,深层的,恐怕是吃了美国文化。
  开放,不仅给外商带来了投资机会,也给国内的人们带来了诸多认识、了解外国文化的机会和渠道。肯德基作为美国文化的一种形象,体现了效率、质量、平等、信誉等特点,给人们带来一个直接、具体认识美国文化的机会和场合。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成为一个象征:人们对效率、质量等现代化品质的一种不自觉的认可和接受。当然,还包含着一些并不需要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因素。
  不怕您笑话,当年中国大陆只有一家肯德基餐厅的时候,能去那里“撮一顿”,还真是特有面子。那地方在北京前门楼子的拐角,旁边非常诡异的是当年特中国的“大碗茶”。我第一次吃肯德基快餐说起来还有点儿公款消费的味道——某报的作者座谈会就在肯德基餐厅召开,大家都觉得真是吃“快”,吃“派”,吃“名”,还吃了美国文化。不过,当人们有一天突然发现我们的孩子都变成了“洋肚子”时,洋货自己出事了,这对于“舌尖上的中国”不啻为一大利好。
  相信大家对这样的新闻一点都不陌生:“数名曾在肯德基工作过的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肯德基的后厨里,用于炸鸡的油4天才彻底更换一次,其间每晚把油渣滤掉后第二天继续用。鸡在水里简单过一遍还滴着血水就直接裹面了,用于洗鸡的水都浑浊了也无人更换。高峰时,按照规定应该炸7分钟的鸡翅不到4分钟就被捞出来。”而当年,有一条新闻中曾提到:肯德鸡的产品如果20分钟内还没售出就不再出售。这留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今天更是想都不敢想。
  更要命的是,“鸡”还没炸就有事了。一则《供肯德基麦当劳原料鸡被曝45天速成》的消息称,给肯德基、麦当劳等知名快餐品牌供货的山西粟海集团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喂养肉鸡,45天让肉鸡速成供货,饲料把周边的苍蝇都毒死了。
  对此,有新闻做了这样的分析:肯德基在进入中国的17年时间内就完成了1000家餐厅的布局;随后,在6年时间内从1000家餐厅开至3000家;之后又仅用两年时间新开了1000家餐厅。目前,肯德基在中国的开店数量和速度都超过了其竞争对手麦当劳,肯德基餐厅的数量差不多已经是麦当劳的三倍。
  到这里,实际上已经用不着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给我们上课了,回到常识吧——“萝卜快了不洗泥”,老百姓的大实话通俗易懂,最能说明问题。不怕没人吃,不怕卖不出去,这就是肯德基为什么从“香饽饽”堕落到“豆腐渣”的原因,也是食品安全类舆论监督的困惑和无奈。
  在《肯德基吃什么?》的年代,出自同一作者笔下的新闻还曾这样报道:“1987年在北京开店时,肯德基40%的原材料靠进口,而今天国产化率已达97%,这一努力的结果是肯德基始终保持了大众快餐的低价格,难怪每天有几千人光顾。肯德基成了北京生意最火的餐馆。”的确,那个年代,一个地方有没有肯德基餐厅甚至都是发达和欠发达的标志之一。尤其让我困惑的是,纵然肯德基的形象成了今天这样,怎么就没有一家肯德基餐厅关门呢?
  让我更不敢想的是:如果回到就剩下当年前门一家餐厅的时代,肯德基质量肯定不会有问题,但更要命的问题是什么呢?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35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