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詹新惠:媒体开放平台能走多远

2013-10-25 10:48:50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詹新惠

摘要:

   文/詹新惠
  开放,应该是前两年互联网行业的关键词。彼时有百度框计算开放平台,淘宝电商开放平台、360应用开放平台、人人网SNS开放平台等。平台方通过提供开放接口,集纳、聚合丰富多彩的应用,既为开发者提供强势渠道、借力大公司平台推广产品,又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数据+用户”、“内容+渠道”的双重整合。
  开放平台走到今天,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的变化是网络、手机应用丰富多样,互联网产品的创新度有所提升,但平台方和开发者是否从中获益,不得而知。现在,又有一种新的开放平台出现:媒体开放平台。
  9月17日,新浪发布全媒体覆盖型解决方案,屡屡提及要建设“丰富、立体、开放” 的媒体平台。对于这代表着三个方向的三个关键词,新浪的解释是:丰富,包括内容来源与表现形式。内容来源上,既有传统媒体内容的转载,也有扶植专栏作家和草根用户的内容创造;表现形式上,文字、图片、视频同时出现在移动端、PC端,并根据终端不同采用更加多样化的呈现方式。立体,就是利用网站优质的内容资产,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在客户、用户、产品之间建立多维度的关系链,实现新的内容营销。开放,是要为平台上的内容生产者提供分析和统计工具,帮助其提升内容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以内容为基础实现利益共享。
  其实,媒体开放平台这一概念并非始自新浪。百度曾以贴吧为载体,试图与都市媒体联手,通过“媒体为贴吧导入本地化信息,贴吧为媒体导入用户”的双向导流,打造区域化的跨媒体平台;腾讯在“2013年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布了资讯订阅同步的媒体开放平台发展战略,即集结旗下包括腾讯网订阅频道、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网迷你页等在内的阅读类应用和渠道,实现用户的“一处订阅,多处同步阅读”的跨产品订阅服务;搜狐提出以新闻客户端和手机搜狐等产品为核心,建立“移动领域的媒体开放平台”,一方面让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免费入驻,一方面为合作伙伴、媒体提供技术、人员、投入方面的支持,与入驻媒体在用户、数据、流量等方面实现共享及广告、订阅的分成。此外,还有360自媒体平台、网易云阅读开放平台、光明云端读报等类型多样的平台模式。
  笔者研究这些“媒体开放平台”发现,虽然都冠有“媒体”、“开放”和“平台”三个关键词,但彼此性质各异,甚至大相径庭。腾讯的开放是对用户的内开放,即内部应用的开放与打通;搜狐的开放只是在移动新闻客户端,还没有全面覆盖到桌面端、移动端的所有搜狐产品;百度的开放是对都市类媒体的局部运作,且只是在贴吧这一个产品上,影响力有限;360是对所有微博客类自媒体的开放,忽视了有优质内容资源的传统媒体。从当前情况来看,已有的媒体开放平台,其开放对象、方式、领域、运作以及开放度,都离真正的“媒体开放平台”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国外,《纽约时报》推出“Press Engine”媒体开放平台,旨在帮助出版商和媒体组织建立基于多平台出版技术的数字平台,为内容提供者创造新的盈利模式;《卫报》推出Open Platform,其商业合作伙伴可以把自身的应用程序直接集成到《卫报》的网络中,双方共同开发内容,收入共享。因此,真正的媒体开放平台,不是单纯地开放API入口,不是简单地搭建一个可定制的媒体目录库,而是要以媒体的发展为根本,以媒体的壮大为前提,为媒体营销价值最大化创造条件,让媒体从平台的运营中获得商业价值和增值收益,进而实现平台和媒体的双赢。
  搭建媒体开放平台的核心在于,能否以自己的优势力量为基础,构建一套依托海量用户和多元渠道的营销体系。以新浪的媒体开放平台为例,在优质资源方面,一是拥有以网站和微博为基础的近八成网民群体,二是建设有以门户、视频、微博、移动端四大产品为核心的“跨产品线”;在营销体系方面,提出了“全平台内容营销、台网联动、微博精选、数据闭环”四大营销解决方案,这两个方面奠定了新浪建设媒体开放平台的基础。但是,平台能走多远,一方面取决于网站对自身资源的开发和挖掘程度,另一方面则落脚在网站与平台中的媒体分享、共享收益的效度上。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310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