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李昌文:让新闻更鲜活

2013-11-18 16:58:25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李昌文

摘要:

  文/李昌文

  国庆期间声屏亮点纷呈,格外出彩。单看山东广播电视台,《我的美丽家园》、《快乐过节》、《来自景区一线的报道》、《假日服务台》等专栏都有声有色,开放式结尾《美丽山东》唯美、大气。其实观众和听众是很“贼”的,什么样的新闻好听好看,他们心中自有一杆秤,那秤砣若是用两个字来概括,恐怕就是“鲜活”。

  “鲜活”二字对新闻而言,犹如空气和水对人那么重要。新闻一旦失去鲜活性,就吸引不了观众和听众,就无价值可言。

  长久以来,我们的某些报道“宣传腔”十足,成就报道氛围浓烈,并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惯性和定势。新闻格式陈旧、语言干巴,不是“观点+例子”,就是“概念+数字”,然后找几个专家或者群众捧捧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成为一种通病。受众完全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会产生一种排斥、逆反心理。而鲜活的新闻突出的是媒体以民生为本的人文关怀,与受众心理距离拉近,交流性强,所以更有趣味、更轻松、更亲近。

  一名好记者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敏锐性:一是要有政治敏锐性,从大局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有相当的了解,以培养敏锐的眼光;二是要有新闻敏锐性,树立细节意识,积累细节经验。常言道:生活中无处没有新闻,新闻中又无处不蕴涵着细节。要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通过细节报道向受众传递更多信息。

  策划并非全是策划部的事,好记者要有新闻策划能力,对新闻事实的一些细微之处有敏锐的反应能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记者在采访前,应当对被采访对象进行事前了解,从已经成文的资料中获取并研究此次采访报道所涉及的有关历史背景、现实状况、发展脉络,从中发现能够体现事件本质的生动细节。提前做好策划,定出拍摄方案,包括确定采访报道的表现形式、选择拍摄现场等。

  现在电话采访十分快捷,微信、微博和电子邮件又为我们提供了可以跨越时空的新采访手段,但这些都不能代替记者的两条腿。群众、实际、生活,是又鲜又活的新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话说起来显得大而空,其实那些过去没有去过或很少去过的地方,往往更出新闻,也更出鲜活新闻。

  诗人郑綮做了宰相,有人问:“相国近为新诗否?”綮答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此何以得知!”诙谐中却富有哲理——宰相的办公室里哪能找到感人和豪放的诗作?现在有些新闻的现场情景少,或该写现场而没有写现场,和记者不亲临现场有关。这是新闻缺少鲜活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进农家、入小巷、蹲炕头、下矿井,与老百姓心贴心、面对面,眼看耳听心记脑思考,才能用典型的故事、真实的场景、群众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拍出有着生活芳香、带着露珠儿的新闻报道。

  新闻能否写活,除了取决于新闻题材是否抓得准以外,还取决于选择的角度是否新,能否通过一种好的形式来表现。山东广播电视台策划设置的一些专栏像《走基层》、《记者调查》、《我在现场》、《寻找亮点》等,就是倒逼着记者去一线去基层,去抓鲜活的东西,用调查式、目击式、细节式、情节式来展现身边的故事和变化。

  看一个好片子如啜香茗,余香满口。《我的美丽家园》中《济南:不信清泉唤不回》,记者用亲切、平实的叙述风格,引领观众在济南的泉水中,一起感受传统的文化底蕴,一起发现这座老城悄然发生的变化。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有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大多时候像是被尘封了。看了这个片子,这种感情好像一下子被拨动了,点燃了。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都让人感到暖暖的,这是记者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

  杨雄说“言,心声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新闻中的“情”与“景”,不是赤裸裸地抒情和写景,而是紧扣主题,将感情和景物巧妙地融进去,既克服枯燥无味,增加可看性,又能深刻地表达主题思想,这样做就能达到似形传神。拍人物要进入角色,拍事件要介入事件,抓精彩情节、细节。一件好的新闻,如果有情有理、入情入理,爱憎好恶之情泻于笔端,喜怒哀乐跃然声屏,观众听众怎能不情动于衷、心悦诚服呢?

  (作者为山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来源:青年记者201310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