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观其:让采访对象“惊呆了”的报道

2013-11-25 15:24:14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观其

摘要:

  文/观 其

  今年8月24日,某中央级大报头版头条是《23个夏天,他都在青藏高原——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导师李德威》。这篇人物报道,见人见事,可读性强,很感人。可是,8月27日,浏览科学网时,看到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工程师罗文行在个人博客上称,这篇报道把自己“惊呆了”。

  罗文行是李德威教授的学生,他在博客文章中说,8月24日上午,“李老师通过QQ发消息问我该报是否采访过我,我看了一下,正如报道中所说,我惊呆了:我完全不知道这回事,更不认识报道该文的记者和通讯员。看完该文,我发现里面的很多内容是编造的,有点事件的影子,就乱写乱编,还帮我设计了台词,难怪李老师要生气地质问我了。李老师可能以为是我在接受采访时瞎说,我赶紧跟他解释”。

  罗文行在博文中指出了报道中的诸多不实之处,比如:

  报道中说,李老师“疾病缠身,却依然奋战在地质一线”。罗文行指出,这种说法“让我有点气愤。李老师在青藏高原工作这么多年,我只听说在羌塘被狗咬过一次,还有在可可西里胃疼一个月之后出现胃出血,后来都已经治好了。出野外的时候,很多学生不一定跟得上他的脚步;有一次做学术报告上台没走台阶,一个箭步跳了上去;我们一起打羽毛球,李老师把我左右调动得累到趴下。这样矫健的身姿,让报纸给写成疾病缠身,太不负责任了”。

  报道中说,“学生罗文行说,2007年7月,他在青藏高原实地调查,准备博士论文。其间遇到瓶颈,百思不得其解,就打电话给远在武汉的李老师。过了一个礼拜,李老师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罗文行说,‘当时我惊呆了!见到李老师的那一刻,我一大老爷们儿,差点哭了’。那时李德威的身体很差,医生一再嘱咐他好好休养。因为担心罗文行拿捏不准,李德威便独自一人日夜兼程驱车开往东昆仑,和他一起测制剖面,实地调研半个月之久。”对此,罗文行指出:“我是2009年才开始参与青藏高原的项目,2010年才正式到青藏高原出野外,而且当时我刚刚本科毕业,硕士还没有入学,并不是在准备博士论文。”“并不是我遇到了瓶颈,还百思不得其解,给李老师打电话的。当时东昆仑野外住在帐篷中,营地那里根本没有信号,打不了电话……李老师在暑假期间一般不会‘远在武汉’,2010年夏天他是在北京,参与6·23地震预测研究方面的讨论会。李老师抽空到东昆仑野外,我当时没有惊呆,因为我知道他要来,我也没有差点哭了,高兴是高兴,但不至于如此。至于李老师当时是否‘身体很差’,我没看出来。而且,李老师是坐火车去的,并不是‘独自一人日夜兼程驱车开往东昆仑’。”

  报道中说,“他(李德威)的博士生高成讲了这样一个情节:2008年8月,他们一行5人在西藏卡易错地区做地质调查。在调查结束的前一天,因为对一个数据心存疑虑,李老师放心不下决定再跑回去看看。他本来要一起去,李老师不让,叫大家在营地等他。‘一直到深夜都还没有回,等着等着我们就睡着了。’高成说:‘第二天早上醒来,看见李老师帐篷的灯亮了,才知道他刚回来。’”对此,罗文行指出,卡易错地质调查“时间是2010年下半年,高成不可能在2008年8月就去野外工作了,那个时候他刚刚本科毕业。后面所说的事情,我不知道具体是不是有,但我认为这也是记者胡乱编的。大家都知道在青藏高原出野外是比较危险的,晚上出去深夜不回来的事情,李老师应该不会做,而且,我们学生和老师的感情很深,学生们不可能让老师一个人深夜出去,即使真出去,一定会有多人陪伴。而且,据我所知,西藏卡易错项目并不是住在帐篷中,而是在日土县城租的房子。再说了,我们野外用的都是军用帆布帐篷,高原又比较寒冷,晚上一定是关着的,外面很难看到里面的灯光”。

  罗文行的博文后面,有些网友评论,包括:“不能让记者瞎写,毁了李老师的学问。”“捧杀,同样也是杀,而且很搞笑。”“作为几个项目的亲历者,前几天看到那篇报道我也心生疑窦,原来为了版面和噱头需要什么都可以编造和自由发挥,现在的记者职业素养何在?”

  事儿说完了。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当天该报4版有则报道:《广泛深入开展新闻战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

  来源:青年记者201311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