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弄错了对象,很麻烦

2014-01-17 17:25:29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高金国

摘要:

  文/高金国

  

  有网友不知道是在抱怨还是在炫耀:给人介绍对象,女方没看上对方,反倒看上他这个“中间人”了!这样的情况常有,谈朋友前,谁都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另一半什么样子,只能随机找。可如果这事儿放到媒体身上,采访或者调查的时候弄错了对象,那可真有点麻烦。

  最近,爆出了这样一条消息:河北安国市向每户居民收取100元空气污染费。说实话,对这条消息,老高是心存疑惑的。舆论传播渠道越来越广,官员们也开始有所忌惮,不大可能这么明目张胆吧?果然,到了晚上,辟谣的稿子来了:不是空气污染费。

  当然,即便不是空气污染费,乱收费、不透明收费也是不好的。撇开这点不说,那篇出问题的稿子的确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弄错了对象”;这项和供暖费捆绑征收的费用,直接管理单位是安国市城市执法局,但记者采访的是供热的管理单位——安国市建设局,然后又很随机地采访了安国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至少这个工作人员不是了解情况的分管领导。找错了对象,稿子出问题,也就很难避免。其实,这种“弄错了对象”的事情,在媒体界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80年前,这种事情就曾经出现过。稍微不同的是,前面说的稿子是采访对象搞错了,80年前的这个经典案例则是把调查对象搞错了。相比于单一的采访对象,大型调查涉及的面更广,一旦出错,影响也更大。上世纪初,美国有份杂志十分畅销,叫做《文学文摘》。从1920年开始,杂志开始搞起了民意调查,通过抽样数据,来判断和预测总统的选举情况。因为抽样数据科学、方法得当,从1924年到1932年,《文学文摘》都准确预测了总统选举的获胜方。

  连续数次成功预测总统选举的获胜方,的确很难得。这也说明,只要样本数据科学、合理,这种预测的准确率是很高的。1936年,《文学文摘》更加野心勃勃,想要“大干一场”,对总统选举做出更为精确的预测。为了吸引眼球,他们光模拟选票(相当于调查问卷)就制作了1000万张。然后,从电话簿和车牌登机名单中挑选了1000万人,寄了出去。遗憾的是,不知什么缘故,此次选票的回收率不高,只收回了200万张选票。统计结果显示,共和党候选人兰登的支持率达到了57%,远高于罗斯福的43%。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事实上,这次规模空前的“千万选票大调查”出现了严重偏差,最终的结果是罗斯福以61%的得票率当选。这让《文学文摘》的编辑大惑不解。按道理讲,样本数量越多,准确率越高才对;此前多次总统选举预测,样本量比这次要少,结果反倒准确得多,这次调查样本数量规模空前,为何却出现了如此高的偏差?

  经过分析,最终的结论是:调查对象搞错了。用社会调查的术语来说,是“抽样框”出了问题。1000万个调查样本,这个样本的获得并不容易。杂志社不是警察局,通过正常渠道,光弄到1000万个家庭住址,就相当困难了。于是,编辑们采取了两个办法:第一是电话号码簿,第二是汽车牌号的登记。这两种方式让他们如愿获得了1000万个调查对象。电话用户和汽车拥有者,就构成了杂志社的“抽样框”。当时是1936年,美国处于经济大萧条的后期。能有电话、汽车的,在当时算是富裕阶层。这样的调查,基本就把穷人排除在外了。

  “抽样框”的偏差,至少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导致选票的回收率只有五分之一。越是相对富裕的人,越不愿意参与这种调查,这似乎是一种通病。一个可能的因素是,富人们对杂志如何获取他们的地址、名字,产生了疑惑甚至抵触心理,所以参与度较低。第二,因为经济大萧条,当时的穷人大多支持罗斯福的新经济政策;而经济萧条对富人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他们并不希望有太大改变,未必支持罗斯福。这样,因为调查对象中没有涵盖符合比例的“穷人”,导致结果失真。

  客观地说,《文学文摘》这一事件,并不是完全搞错了对象,而是没有合理地涵盖所有对象。这就好比记者采访,只是采访了正方观点,而没有采访反方观点,导致稿件出现问题。

  教训就是:采访对象也好,调查对象也好,第一是要选准确,第二是要“合理涵盖”。选错了,结果全错。偏听偏信、只照顾到了局部,就会出现偏差,导致稿件失实。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312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