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王建珂:通讯员过时了吗

2014-01-17 17:25:56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王建珂

摘要:

  文/王建珂

  长期以来,新闻界流行一句话:通讯员是报纸的眼睛和耳朵。时下,面临新闻报料人的挑战,这句话还灵吗?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报刊通讯员的作用。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在科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新莱茵报》。为办好该报,他们组建了广大而牢固的通讯员网络,在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有出色的通讯员,编辑部经常向通讯员约稿,并征求他们对报纸的意见。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关于新闻事业群众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毛泽东:《对晋绥日报工作人员的谈话》)而充分发挥通讯员的作用,是“群众办报”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讯员生活在基层,活跃在各个领域,他们熟悉当地的情况和某些具体业务知识与政策,了解群众的心声,往往是专业记者不能代替的。有些资深通讯员,采写能力也很强。笔者上世纪50年代末遇到的一件事,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难忘。有一次,我接到一个采访任务:报道军区总医院成功抢救患心肌梗塞的苏联驻乌鲁木齐总领事。此事关系重大,因为那时既无高效溶栓药,更无安装支架和搭桥技术。抢救成功,不仅展示了我们的医疗水平和周到的服务,还关系到中外关系。但采访中主要是一位老通讯员提问,我虽然顶着省报记者的名分,却提不出什么问题,最后的稿件也主要是那位通讯员写就的。这件事给我这个年轻的记者上了一课:对通讯员要尊重,报纸的通联工作极其重要。

  当时,报社编辑部有一个专门联系通讯员的部门——通联部(有的叫群工部),定期或不定期培训通讯员,还专门办了一份指导通讯员的刊物。编辑部规定下去采访的记者,首要的任务是组织通讯员队伍,给通讯员以帮助。报社上上下下对通讯员都很尊重,如果记者和通讯员写了同样题材的稿子,优先选用通讯员的来稿;记者和通讯员合作的新闻,按照花费劳动的多少,决定谁的名字署在前面。

  当然,通讯员也不是没有弱点,一些通讯员视野不够开阔,对全局的形势和编辑部的意图理解不深,还有的受“长官意志”的驱使,有的稿件夸大当地的政绩,甚至存在地方保护的毛病,有的稿件形式老套、空洞干瘪。但是,从总体上说,通讯员在办报中的骨干作用不可或缺,他们经常为媒体提供稿件、反映情况、回馈受众对媒体的意见,仍然是媒体的耳目。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市场的都市报飞速发展,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报料人兴起,扩大了媒体的信息源,这是一大进步。在网络、微博普及的新形势下,人人都可以是记者。报料人的优势,在于采写稿件的“短平快”,能够及时提供新闻线索,报道某些突发事件。

  新闻报料人也有不足,一是有些报料的真实性不可靠,有的甚至只为了赚钱,夸大甚至歪曲事实,需记者重新调查;二是许多报料人都是散兵游勇,缺少统一组织,编辑部难以有效指挥。

  有人认为,重视通联工作的观念已经落伍,通讯员已经过时。有些新闻单位取消了群众工作部门,据贵州、新疆等地反映,这些年来通讯员的稿件大为减少。有的记者甚至与通讯员抢新闻。通讯员的稿子要上报可以说难上加难。有的记者与通讯员合作的稿件,见报时抹去通讯员的名字,实际上是侵占通讯员的劳动。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通讯员的积极性,导致通讯员队伍明显缩水。这恐怕不是一两个省区的问题,而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新闻圈内有人认为,从通讯员到报料员,是媒体的一大变革,似乎报料员完全可以替代通讯员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正如我们党离不开群众路线一样,媒体也离不开通讯员队伍。新闻报料人和通讯员并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一并纳入报纸群众工作的范畴。既用不着比谁高谁低,也不能以谁代替谁。

  当前,各地都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闻单位有必要把这项活动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培训结合起来,重新对媒体人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坚持开门办报,充分发挥通讯员和新闻报料人的作用。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系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312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