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张涛甫:传统媒体:走出“雾霾”

2014-03-04 16:46:02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张涛甫

摘要:

  文/张涛甫
  《新闻晚报》于2014年第一天正式停刊。若以平常心观之,传媒业的新陈代谢本是正常现象,优胜劣汰或非正常死亡皆是可能的,谁也不能保障传媒业的难兄难弟“一个都不能少”,只能进不能出。在这一点上,《新闻晚报》人可能要比局外人更清醒、更理性一些。在2013年12月31日最后一期报纸的《致读者》中,他们没有宣泄悲情。虽然说14年的相濡以沫凝成了血浓于水的情感,但在谢幕告白里,他们节制着悲情,坚强地发出这样的声音:“时代的脚步并不为过去的峥嵘而停留,在网络、移动终端推动的媒体变革大势下,传统媒体越来越快地进入到重组与整合。上海报业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不改革、无前途,不调整、无发展。既然要改革,必需先行者。”《新闻晚报》的优雅谢幕,为中国新闻史留下了一个难忘的记忆。
  但在我们此前的心理定见中,老是觉得传媒业似乎可绕过死神。传媒不死,俨然成了一个定律。于是乎,突然有一天不幸来临,大家在心理上都过不了这个坎,滋生大难临头的危机感。《新闻晚报》停刊这一个案事件,迅速在网上发酵出弥漫的悲情,严重销蚀传统媒体的信心。《新闻晚报》停刊引爆的危机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它在社会上病毒式扩散,致使整个社会对传媒业的信心,特别是对传统媒体的信心,在2013年底跌至历史低谷。
  2013年,对于中国传统媒体而言,可谓流年不利,遭遇前所未有的“雾霾气候”。“天时”、“地利”、“人和”这三重幸运都没能撞到,以至于万钧压力一股脑地压在本就柔弱的传统媒体身上,深陷困局的传统媒体人一时间找不到突围的方向。虽然他们也曾多次试图杀出一条血路,但几经蹉跎,收效不甚显著,这就更加剧了传统媒体人的信心危机和能力危机。结果就出现了传统媒体人的“胜利大逃亡”。不少传统媒体精英不是转行,就是转型。这更加剧了传统媒体人的自我否定,形成恶性循环,传统媒体似乎跌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难道传统媒体真是走投无路了吗?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心造的幻影吓倒了。传媒业的不景气,在我们身后拖出了一个长长的阴影,而我们就被这些幽暗的影子吓着了,以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其实,传统媒体远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那一步。有言道:“时穷节乃现。”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因为我们此前遭遇的危机太少,经历的市场和技术的挑战不大,对温水煮青蛙式的危机缺乏敏感,危机累积到某个临界点上,就出现了传统媒体业的雪崩式危机。此时此刻,传统媒体人仅凭有限的抗震能力,不足以迎拒泰山压顶般的危机。
  此时,信心是最稀缺的资源,清醒是最可贵的品质。面对极限挑战,缺乏信心支撑,没有强大的内心,就很难从没顶的负能量中挺身而出。在此,我们应为上海《东方早报》的新年致辞鼓掌。这篇出自这家上海新锐都市报掌门人邱兵之手的《大河奔流》宏文,没有沉浸在悲观主义之中,而是英雄主义地发出坚定的声音:“这个充满悖论的年代,如果没有迷雾中的洞察者,没有茫然中的悲悯者,没有疼痛中的激昂者,我们,人民的新闻工作者们,将无比愧对那些卑微甚至卑贱地生活着的老Z们,还有纵身一跃的老Z们。”文章充满了正能量,呼吁媒体人“莫忘初心,坚定向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深陷行业危机,信心和清醒才是引领传统媒体穿越“雾霾”的路灯。
  当然,没有困境突围的能力、绝处逢生的本领,仅靠传统媒体人的自我壮胆、空喊号子也是熬不过寒冬的。新媒体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建立起来的生产逻辑和权力秩序。没错,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说,新媒体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但新媒体技术的颠覆性革命,并不意味着本能拒斥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也不能与新媒体技术绝缘。两者之间暂时的排异和不适,不能说明没有联姻的可能性。只要有这种可能性,传统媒体人就有作为的空间,就应拿出“攀岩”的勇毅。过早宣判传统媒体的死刑,有点唯心主义。技术决定论者不能轻忽传统媒体人的能动性。期待传统媒体从暮霭沉沉的2013年中走出来,用坚挺的信心、坚实的能力走好后面的路。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42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