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危机感共识

2014-04-17 09:01:5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高金国

摘要:

  文/高金国

  

  老高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即便在衰退的行业内,一个企业的消亡,必然也是自身出了问题。马云说“只有传统的思想、没有传统的企业”,道理或许也在于此。

  任何企业、行当,都要有危机感。传统行业往往对危机不太敏感,因为已经生存得太久;新行当、新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流中诞生,危机感往往比较强。

  腾讯很牛,马化腾很牛,可马化腾的危机感似乎比谁都强,以至于经常半夜三更熬夜回复邮件。因为他有危机感,马化腾在QQ独步天下的时候,便悄无声息推出了另一利器:微信。微信和同是腾讯旗下的QQ存在竞争关系。但马化腾似乎认定了一点:与其死在别人手中,不如死在自己手中。有些东西,你不壮士断腕,别人就会帮你断。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有另一种危机感,他似乎时刻担心淘宝模式被复制、被超越,不断咄咄逼人地抢在别人前头,比如超大规模的物流投资,比如推出对抗微信的聊天工具——来往,比如余额宝、快的打车。

  传统媒体往往忧心于自己的未来。而放眼望去,新媒体巨头撕咬得更为惨烈。为什么?因为危机感。微信来了,短信仿佛一夜之间断了根基——这让我们想起了当年的BP机。新媒体的死亡,有时候很“偶然”,就是对手的一招致命。

  但表面的偶然,真的就是偶然吗?不对,是某种必然。这种必然,就是因为缺乏危机感,没有在对手出招之前,自己率先出招。

  老高曾经屡次揣摩马化腾的心思,去思考他为什么自己给自己制造对手。微信本质上也是个交际工具,只不过功能比QQ更强大,更适合于手机。但QQ也可以具备手机上的这些功能。为什么要给自己制造一个竞争者?

  理由只有一个:他不推出微信,他不制造武器抢占移动终端,别人也会抢。到了那时候,手机QQ为代表的腾讯就成了被攻击者,腾讯便是在“守”;推出微信,手机QQ也受影响,但腾讯却是在“攻”。换句话说,马化腾不想“守江山”,即便帝国已成,依然在“打江山”。

  他做得很对。微信推出之后,终于有了正面的对手,名字很多人还比较陌生,叫“来往”,马云整的。如果没有微信抢占手机,QQ在移动终端的市场,必然也会被“来往”抢占大半。

  这就是危机感。危机感不分行业,不是说传统行业危机感强了,就能活下去;也不是说新媒体、新行业蒸蒸日上,就可以没有危机感了。

  危机感是好东西。但对不少企业来说,危机感也是双刃剑,需要拿捏有度。对领导层而言,必须有危机感。同时,还要把这种危机感适度传导到员工中间。

  比如办报,光指挥层有危机感,是没有用的。你强调要做服务,要把读者当成用户,稿件要详尽,服务要到位。但对记者而言,那就是一篇稿件而已。写得细致不细致、对读者有没有用,对他而言,见报、拿到酬劳就是标准。

  这就折射出了当前的一个困境。有危机感的往往是高层,他们对新媒体冲击、对市场竞争最为敏感,也最为忧虑,并试图把这种危机感传递到员工身上。但对员工来说,自身生存的危机感大于媒体存亡的危机感。只要自身能更好地存活,媒体的更新换代,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传统媒体一方面要强调“休戚与共”,强调只有媒体活得更好,员工的日子才更好过,以此来增强凝聚力;但另一方面,对危机感又不能强调得太过,过度的强调、过度的危机感,有可能让员工“另觅高枝”。

  媒体形势、市场形势都是外在的,一切源于内部。对报业而言,发行量、阅读率代表着影响力,影响力和市场是“正相关”关系。一张报纸有了充分的有效发行,对未来就可以拥有充足的信心。新媒体“小、快、灵”的模式,只是整个社会传播模式不断丰富的体现;而传播历来都是多维存在的,很多传播方式不具备替代性——并不是说A传播模式诞生、流行后,就必然取代B模式,而往往是A、B交叉共存。

  从这个角度而言,“危机感”只是传统媒体人借以自省、反思和发展的促进因素。在强调危机感的同时,还要避免走入另一个误区:在别人杀进来之前,自己先被“危机感”吓死了。信心+危机感,才是决胜之道。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43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