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张涛甫:央视失血

2014-09-25 10:40:38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张涛甫

摘要:

  文/张涛甫

  央视在中国媒体江湖中的地位,非一般媒体能企及,只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两大航母级的国字号媒体能与之匹敌。曾几何时,央视成为中国众多媒体人寄托梦想的地方。特别是1993年《东方时空》横空出世,创造了央视传奇。很多年轻或并不年轻的电视媒体人,冲着央视这块新闻“特区”,背井离乡,抛却小有所成的事业,到北京追梦,走进央视。他们为了心中的新闻梦想,宁愿遭罪,忍受做“北漂”的种种不堪,忍受央视的差别化歧视,忍受超限的压力。《东方时空》时代留下的专业水准和精神遗产,已成为支撑央视走到今天的“原始股”。

  但今天《东方时空》精神已被掏空,只剩下一个形式上的躯壳。当年那种围观《东方时空》的盛况已成风中的记忆。今天我们再看《东方时空》20周年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局外人,多叹息不已。“此情可待成追忆”,在时间的沙漏与时代的戏法面前,央视当年的辉煌、曾经的绝代风华,已变得面影模糊,理想凋零,风骨软化,人才失血,市场收窄,公信力受损,影响力缩水。

  自从2009年元宵夜那场大火之后,央视可谓流年不利,麻烦不断,经常成为社会舆论吐槽的靶子。就拿2009年元宵夜那场大火来说,对这么大的事情,一个足够成为当时新闻头条级别的事件,央视居然自己失语。天大的纸也包不住这么大的火。在世人眼里,央视整天报道别人,自家失火,举世皆知,竟然不把对外的镜头调转回头!面对大火,央视自己灯下黑,公信力何在?

  近年来,央视遭遇的质疑经互联网推波助澜,在不断升级。央视报道《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以及东莞扫黄,就引发网上舆论的狂欢式质疑。《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涉嫌收受贿赂,被公安机关拘捕。将作为犯罪嫌疑人的陈永洲放在镜头前示众,央视的专业水准和职业伦理,又一次露底。及至东莞扫黄报道,央视在网上遭遇舆论的强烈反弹。再有前不久爆出的郭美美事件,央视再一次重复报道陈永洲的路数,舆论效果不难想象。央视引起的质疑四面而来,极为尴尬。很多人纳闷:央视究竟怎么了?

  更让公众注意力跌碎一地的是,在中央反腐风暴中,央视也成了灾区,有多人中枪。央视二套则成为重灾区。郭振玺、芮成钢、李勇等央视显赫人物纷纷卷入。特别是央视当家小生芮成钢以及央视财经总管郭振玺的落马,对央视形象的折损是空前的,充分暴露了央视角色以及新闻人角色的错位。还有央视主播叶迎春和前主播沈冰卷入“周老虎”案,花容失色,央视蒙羞。这几个人落水,虽然只是小概率事件,但引发的公众想象分外丰富,对央视形象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当年,成就央视辉煌时代的是人才。作为国家级电视台,央视有条件吸纳人才,成就人才。《东方时空》之所以成为一代中国电视人的“圣地”,是因为那里有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制度和职业环境。但后来,随着央视内部环境、中国媒体生态的急剧变化,央视优势渐被稀释,其职业环境也在恶化。一大批央视精英纷纷离开,李咏、崔永元、王利芬、胡泳、王志、刘建宏、邱启明等,还有早先的杨澜、刘春、钱钢等,他们或转行,或跳槽,或自己单干。如今,留守在央视一线的老面孔越来越稀少,很多人的职业状态并不理想,生存环境也大不如前。央视内外交困,其“内虚”问题日益严重。前不久传出降薪的传闻,据说要割去三成的薪酬。若传言成真,这对本就心意阑珊的央视人来说,将是雪上加霜。

  央视作为转型中国的官媒样本,其处境的艰难,不能仅作孤立的个案来解读。央视遭遇困境,原因是多重的。除自身原因外,技术革命的冲击、媒体市场洗牌以及隐性力量“忍不住的关怀”等这些外部因素,也不应忽视。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49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