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陆高峰:舆情监测成热门产业,让人忧

2014-10-15 00:21:53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陆高峰

摘要:

  文/陆高峰

  国人历来重视舆情。从春秋时官员专门下乡收集民谣“采风”,到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舆情监测,都是重视舆情的表现。但是,舆情监测能够发展成一个规模可观且潜力巨大的热门产业,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事。这一方面说明舆情受到了重视,是好事,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舆论或舆论环境或多或少出了问题。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舆论和舆论衍生的生意可做呢?

  有资料显示,目前舆情监测产业的规模年产值在百亿元以上,其中,舆情软件市场10亿元,舆情信息服务业100亿元。虽然对舆情监测市场缺少准确的权威统计,但是,从目前无论是官员、明星、企业家,还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纷纷对舆情监测投入的重视,以及网上删帖、网络水军等网上公关业务的风生水起,可以一窥舆情监测市场的规模。

  舆情监测市场之热,几乎超出想象。国内某较早提供舆情监测服务的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其在线舆情服务一年的年费或一个项目的费用可达几十万甚至成百上千万元,2013年仅此项收入据其内部人估计就突破1亿元。

  国内最贵的杂志,并不是化妆品、美容或者奢侈品画报,也不是发行量少单价成本高的学术刊物,而是舆情监测之类的内参。某舆情监测内参每期发行1万多份,每份每年订阅价格达3800元。虽然发行量不大,但其年发行收入直逼通俗畅销杂志《知音》、《读者》,被网友调侃为“史上最贵杂志”。

  与舆情监测市场火爆相对应的,是舆情监测人才的紧缺和舆情监测培训市场的火爆。国内不仅出现了众多从事舆情监测培训和发证的机构,而且各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与舆情监测相关的培训也有不少。虽然培训班收费不菲,但是参加培训者从政府官员、媒体从业人员到准备从事舆情监测的学生,每次都人满为患。舆情分析师也被一些报道称为月薪最低6000~8000元的“朝阳职业”。

  舆情监测火爆绝不是正常现象。从舆论产生的原因来看,舆论是人们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意见和看法。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社会问题始终是根本性和第一位的。当社会问题合乎人们意愿时,产生的往往是正面舆论,而当社会问题与人们的意愿相冲突时,产生的往往是负面舆论。如今舆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舆情监测甚至开始产业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不是冲着正面舆论来的,毕竟不论是单位组织还是个人,虽然喜欢听好话,喜欢正面舆论,但还不至于去花大价钱让别人帮助广泛收集众人的赞美。如此,舆情监测火爆的原因只有另一个解释,那就是害怕负面舆论给个人或组织机构带来不良的影响。而其之所以有那么多负面舆论需要别人帮助打理,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其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有了让舆论生成的原因和基础。

  舆论监测生意火爆,往往带来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是舆情处理本末倒置。舆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现实情况的客观反映,只有现实出了问题,才会导致“舆论满天飞”的现象。而如果一些个人、机关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不注意从现实层面解决问题,而一味去监测舆情,甚至不惜人力物力四处删帖“救火”,势必会舍本逐末,最终无暇无力解决现实问题,导致现实矛盾愈演愈烈,舆论环境更加恶化。

  其次是舆论处置腐败。这是行政腐败的一种新表现。适当进行舆情监测,了解百姓需求和政策得失,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官员和机构并不是从服务群众的出发点收集监测舆情,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执政形象来监测群众的言行,不惜代价和手段四处删帖、封堵压制不同意见和不利于自己的言行。这种做法是官僚主义和腐败的表现。

  对于一些政府机构来说,过度的舆情监测必然要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这些投入根本上都来自于纳税人的贡献,如果不加克制,势必会浪费大量本来可以用在民生服务上的财政税收资金。而目前在舆情监测上过度投资的做法并没有引起警惕。可以说,舆情监测已经成为一些机关单位的又一项烧钱工具。

  舆论的充分透明开放,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建立健康理智的舆论市场的必备条件。对于一些在国家法制许可范围内的舆论,不妨让其在“观点自由市场”上自生自灭或自我修正,没有必要浪费大量金钱人力去过度监测,更没有必要去四处删帖“救火”。如此,不仅可以省下大量财力人力去解决现实问题,减少负面舆论产生的基础,而且可以锻炼群众自身的舆论鉴别力,从而形成自身净化舆论环境的良好舆论生态。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

  来源:青年记者20149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