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高金国:“糊涂地活”还是“精确地死”

2014-10-15 00:22:45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高金国

摘要:

  文/高金国

  

  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医让你稀里糊涂地活,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顿时有些感悟。这话不算全对,因为西医也能让很多人明明白白地活着,中医也能让一些人稀里糊涂地死去。但这话的确说出了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中医讲究宏观,不一定明确指出你的哪个指标出了问题,却能根据你这个“人”的表征,找出问题的症结;西医则讲究精确,要弄明白到底是哪个器官出了问题,哪些指标不正常了,等等。

  医学的两种分野,用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身上,倒也合适。传统媒体好比中医,稀里糊涂地活着,不很精确,有点模糊,还有不少冗余,但至少利润还算可观;新媒体好比西医,它比谁都想活明白,什么事情都强调“精确制导”,讲究大数据、云计算。

  对传统媒体人而言,他们多数不知道是谁在看自己的媒体,甚至连媒体是办给谁看的,都不太清楚;也有的情况是,他们很希望把自己的媒体办给某一部分人看,但并不知道这部分人是否在看。

  受众很难精确,而且存在冗余,这是传统媒体长久以来一直担心的问题。所谓冗余,其实是媒体人人为界定的一个概念,某一部分人消费能力低,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受众”,就被列入了冗余。

  模糊和冗余同时存在,是会让传统媒体“稀里糊涂地死”,还是“稀里糊涂地活得很好”?

  要想找到答案,我们必须看一看对立面——“精确”和“明白”究竟能带来什么。如果精确和明白真的让某些人可以“明明白白地死”,那糊涂一点,未必是坏事。

  新媒体的“明明白白”,无非两个层面:第一,广告精准投放;第二,内容精准制作,甚至根据客户的个性、爱好进行私人定制。

  这种“理想国”,听上去很美。我们先设想第一个层面——如果广告精准投放能够达到理想境界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精准投放的理想效果,就是广告主可以投放一个只有500个受众的新媒体,然后卖出500份甚至更多的产品;因为广告太精准了,大家都有这样的需求。广告主用最小的投入,换回了最大的销售额;他本来要投放10万元的广告,现在只用500块钱就够了。即便这种“理论上的理想”存在,那么,对媒体而言,它能有多少收益呢?这种理想,是新媒体的“自杀式袭击”,牺牲自己,成全客户;不求利润,但求为客户谋利。

  可以断言,这样的“精准投放”,经不起市场检验。原因只有一个:媒体没有利润。没有利润,不管你是新媒体还是老媒体,只有一个字:死。自媒体当然不需要有利润,但它的平台(比如微博、微信)需要利润来支撑下去。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那么多新媒体的倒闭或者被抛弃了。腾讯微博被抛弃了,饭桶网死了,人人网被遗忘了……原因很复杂,但根本的在于利润。至于为什么没有利润,原因很多,过于精准的外科手术式的广告方式,是否也是原因之一呢?

  这种精准投放,还会带来一个后果。我们知道,所谓的精准,都是一种“势利眼”式的精准,谁有钱,谁购买力强,谁就是“目标客户”。这是一种功利的划分。但显然,有钱人是有限的,目标客户是容易重叠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个“成功人士”可能会有数十个新媒体缠身;最终,不堪其扰的“成功人士”卸载掉大多数信息工具,只保留一两个。

  无论是广告的“精准投放”,还是内容的“个性化定制”,都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有个明确的标准,就是规模。当数量无法达到一定的标准,媒体就无法产生利润,这样的精准投放和个性化定制就成了空中楼阁。私人定制1件衣服,和规模化生产100件衣服,成本显然不同。私人定制衣服的价格,只有达到批量生产衣服价格的100倍,才有可能活下去。但现实的情况是:这一个“目标客户”,会为这一件衣服付出超过普通衣服100倍的价格吗?

  这就是新媒体的症结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问题带给它们的困惑,丝毫不亚于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人的困惑。在经历几番挣扎、几番浮沉甚至几次生死之前,谁都不知道那个“精准投放”和“规模效益”的最佳临界点在哪里。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49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