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张涛甫:《文汇报》能否弯道超车

2014-10-29 16:30:07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张涛甫

摘要:

  文/张涛甫

  中国有两家《文汇报》,一个在香港,一个在上海。两家《文汇报》都有名,但真正看的人不多,铁杆读者更少。对于内地读者来说,提及《文汇报》,自然想起来的应是上海这家。近年来,一贯低调的上海媒体,一反常态,高调亮剑,以上海报业集团组建为标志性动作,启动了一连串的改革。最近,其旗下的《文汇报》也开启改革大动作,形成了上海报业改革的又一新看点。

  在如今新媒体无孔不入的媒体环境中,读者对报纸的兴趣越来越淡薄,铁杆读者更是稀少。即便有读者看报纸,也是挑着看的,死心塌地看《文汇报》的恐怕少之又少。《文汇报》门前冷落,与整个媒体乾坤大逆转不无干系。由于遭遇新媒体的颠覆性打击,传统媒体流水落花春去也。除不可抗拒的外部性因素之外,《文汇报》影响力的跌落,与没有号准时代的脉搏有关,错失了不少机会,从而陷入了今天的被动局面。

  遥想当年,《文汇报》一纸风行,洛阳纸贵,在上世纪80年代,影响力达到峰值,全国发行量近180万份,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大报。在有的地方,订阅《文汇报》还要托熟人“走后门”。那个时期,《文汇报》的年度广告额连续数年超过一亿元。

  《文汇报》在80年代名满天下,与勇立时代潮头,搭上思想解放的顺风车有关,同时也与报人马达的过人胆识有关。1978年,马达调任《文汇报》总编辑,执掌这张在文革中饱经磨难的人文报纸。这位曾经受过战火历练的革命报人,有新华社、《人民报》、《新华日报》、《苏南日报》以及《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任职经历。马达时代的《文汇报》,风云际会,人才济济,成为享誉全国的主流大报,尤其在思想文化领域,极具影响力。

  但是,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媒体格局纷繁复杂,构成了中国传媒业发展的独特背景。这既赋予了中国传媒人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并不是均衡地出现在每一个媒体的面前,关键看媒体人能不能抓住机遇,顶住压力,“野蛮生长”。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遍地开花,中国传媒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都市报以及以财经类媒体为代表的专业媒体,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迅速崛起,抢占了发展先机,将“前辈”们甩在了后面。

  与生猛的市场化媒体比拼,《文汇报》显得有点老成持重。《文汇报》自信自己在文化圈内的地位不可能被代替。这种自信难能可贵,但问题是,竞争对手们不按常规出牌。由于中国传媒生态的特殊性,机会是抢来的,不是等来的,关键看敢不敢去抢,如何去抢。《文汇报》主打文化牌,目标受众是知识分子。这定位是没有错的,但媒体市场一旦开放起来,竞争者进来,自身若不强,就容易被对手挖墙脚。其实,《文汇报》的地盘就是被远方的对手和身边的对手慢慢蚕食掉的。

  后来,互联网攻城略地,瓜分豆剖原先是传统媒体主场的媒体市场,使传统媒体整体陷入被动竞争的困境。在这种局面之下,《文汇报》更是雪上加霜,其影响力和市场都被竞争对手逼进本地的局部市场,生存压力异常严峻。

  如今,《文汇报》不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都得绝地反击了。《文汇报》还是有一些机会的。理由是:一,《文汇报》的品牌影响力还没有枯竭;二,《文汇报》还有一批忠实读者;三,《文汇报》采编团队的专业水准不低;四,政策红利支持。从外部环境来看,《文汇报》定位人文大报,其竞争空间还在,国内竞争者有《光明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教育报》以及同一个屋檐下的《东方早报》等,其中挑战性最大的是《南方周末》和《东方早报》。与这两家实力派对手竞争,《文汇报》错位竞争的空间还是有的,关键看怎么做了。当然,“澎湃”风生水起之后,对《文汇报》的压力也不小。“澎湃”与《东方早报》是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澎湃”崛起,《东方早报》核心团队无暇兼顾,对纸媒有点影响。《文汇报》能否抓住这个“换挡”期,抓紧调整好自己的战略,实现弯道超车?这是一个不小的悬念。我们期待,《文汇报》有戏。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410月上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