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13年10月下)

2013-11-18 17:41:42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摘要:

  看待问题应讲逻辑

  国庆期间,有一条消息颇受争议:10月1日清晨,11万人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之后,现场清理出5吨垃圾。不少媒体蜂拥痛批国人文明素质低下,更有媒体高调讥讽这些人是“爱国虫”。

  中国社会日益多元,大家对一个事情有不同看法,十分正常。但这些不同的看法,决不能是头脑中的想当然,甚或胡编乱造、胡言妄语,而应该建立在尊重事实、讲究逻辑的基础之上。一个大型活动,这么多人在现场,如果没有产生任何垃圾,几乎不可能。古今中外恐怕都很难找到这样的例子。倒是有不少“数据派”、“考据派”网民指出:5吨垃圾摊到11万人身上,人均垃圾量实在不算多。而且历年下来,国庆观升旗产生的垃圾量实际在递减。数据分析已经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但进一步全面观照事实的话,就更会发现:产生5吨垃圾并不代表这11万国人是乱扔垃圾,当天天安门广场有特殊的安保要求和雨天预案。在数据和事实面前,参与这场舆论风波的各类媒体实该有所反思。

  现在看来,很多媒体在这则新闻上的炒作是以偏概全,甚至罔顾事实的。我们不否认一些国人文明素质不高,也不否认媒体在这方面负有批评、督导之责。但不少媒体从一则“11万人产生5吨垃圾”的简单消息之中,便揪住一点不及其余进行抨击,一口咬定这11万人文明素养太差,进而延伸扩散到中国人素质上,如此放大炒作,实在不负责任。

  更有甚者,在这则消息之上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祭出春秋笔法、亮出恶搞画技,阴阳怪气嘲讽爱国热情、诋毁爱国主义,表现尤为恶劣。抓住一点小事情就上纲上线大肆炒作,把很多正能量的东西搞得似是而非、混淆模糊,甚至不惜歪曲抹黑、颠倒黑白,大打法律和道德擦边球,这是一些媒体近年来惯常的手段。具体到“5吨垃圾”这个事上,再怎么说法不同观感不同,也不过区区一车垃圾而已,恐怕怎么样也比不过十几万人起早贪黑等看升旗的爱国情怀来得大。有些媒体在新闻判断上失准失焦,不仅于专业水平、职业精神上大有折损,更在价值追求、底线共识上大有偏差。

  有评论说,一些媒体正染上不可理喻的“垃圾人心态”,这样的提醒和批评不无道理。从“5吨垃圾”推导出“11万人不文明、不爱国”,进而把一些事情和价值观解构开来、对立起来,如此简单粗劣的报道和评论令人厌烦,而其中的别有用意更令人警觉。 (毛晓刚/《北京日报》2013-10-11)

  

  

  做人要厚道,做新闻也要厚道点

  爱八卦乃是人之常情。有点八卦新闻的世界是有趣和温馨的。但是凡事都有个度。

  前两天看到一篇关于郭晶晶产子的报道,莫名其妙非在结尾时加上这么一句:“郭晶晶的宝宝出生的这天,8月27日,竟然是郭晶晶前任男友、‘跳水王子’田亮的生日。”

  将心比心,这样写有意思吗?

  做人要厚道,做娱乐新闻也要厚道点。娱乐明星、公众人物也是人,何必这么不近人情、毫无必要地在人家大喜之时去添堵呢?

  在娱乐明星的婚恋报道中,媒体往往不近人情。它们时常扮演着捉奸者的角色,又像是想不开的被夺爱者那样非要整到对方家破人散才罢休。谁没点婚姻、爱情的波折和隐私?很多矛盾如果不去张扬,双方可能会相互谅解和好;一旦公之于众,脸面挂不住,只有一拍两散了。老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所以大多数人在私人生活中都明白,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做新闻的,也不能忘了自己和报道对象一样,都是人。何必总在他人私生活的不堪处下工夫,哪壶不开提哪壶,甚至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毁人不倦,八卦到残忍。

  人都是会痛的,不要觉得别人不会痛。梅艳芳曾对问她为什么不结婚的记者感叹道:你们时时这样“关心”我,我怎么结得成婚啊!

  明星等公众人物或许居于获取社会资源的优势地位,所以其某些私域也应被置于公众知情范围内。但我们不能因此去故意践踏他人的自尊。

  当今中国,对媒体来说,有远远比那些明星八卦重要得多的新闻值得去下工夫。不要因为其他更重要的领域的活儿不容易干,而把精力都投放到八卦上去。长不出大树的土地上,只能是杂草丛生。不管我们做什么事,也不管冠以什么名义,若没有一颗通达人性的平常心,没有推己及人的爱心,都有可能与自己以及公众美好的初衷渐行渐远。

  (林明杰/《新民晚报》2013-08-29)

  

  

  纸媒没落是全社会的危机

  当下,一大群被新技术吓破了胆的纸媒人,丢盔弃甲,狼奔豕突,正想方设法跑赢身后这场大洪水。

  纸媒人急于转场,急于向数字媒体移民,却又看不到什么出路。做社交媒体或者说做社会化媒体,无法面对几个大平台的竞争。有人单飞,做所谓自媒体,但更多人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和生产力,怎么养活自己?付费阅读?做梦去吧,这个时代的读者享受着新旧两个世界的好处,什么都要第一时间看,但就是不愿意付钱。广告直接投放?却又没有足够的流量和公信力,怎么办?

  而在所谓的“新媒体”领域,也是一片狼藉。一个时期以来,那些被拍死在沙滩上的“新媒体”——且不论它们算不算得上“媒体”——比传统媒体多得多,甚至死得很难看。而一些活下来的所谓“新媒体”,其实还是靠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谋生,比如做各种线下服务等等。原以为披上“新媒体”的外衣,白骨精就变成了绝色美女,没想到这世道已经改变,靠画皮已经混不下去了。

  不做新媒体是“等死”,做新媒体是“找死”,怎么办呢?这可愁坏了众多大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有一点是获得很多认可的,那就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不能再搞原创内容了。新技术让所有人、所有机构都成为了内容生产者,门槛越来越低,成本越来越低,我们这些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已经没有什么核心价值了。

  如今大家更看好什么呢?是所谓的垂直媒体,即首先构建用户关系,然后根据用户需求重组内容生产。也就是说,先有特定客户群,然后围绕这个客户群提供主题性、个性化的内容产品与活动产品,形成BtoB、BtoC等服务产业链。比如高端旅游业,比如银行与地产公司的客户会员组织。

  这是什么样的内容服务呢?无非是聚合、加工、再传播,愿意花点钱的买版权、做众包,不愿花钱的,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这是什么样的活动服务呢?无非是将媒体的销售部门变成公关公司。定制传播、整合营销,这些曾经被媒体人不齿的、最传统的东西,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最先进的模式。从生存的角度讲,这是没错的;从生意的角度讲,也是靠谱的。对于媒体投资者来说,做一个聚合平台,上市圈钱才是最高成就,减少原创投入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如果我们面前只剩下一堆垂直媒体,这个社会将会怎样?如果我们抛弃了高品质报刊(包括电子新闻机构),只用微博作为新闻来源,这个世界还会正常运行吗?一个只有“私器”而没有“公器”的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无论使用什么介质,这个世界仍然需要高品质的媒体,需要它们提供准确、平衡、高成本的报道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它应该是新闻伦理的守护者,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是断裂社会的粘合剂。支撑这一切的,除了更完美的载体、更坚定的资本,还要有足够的专业主义精神。而专业主义精神的衰退,可能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最大危机。大家现在想的,不是如何把内容做得更好,不是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而是对内容生产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对自身的存在产生了虚无感,于是忙着改弦易辙,并对自己过去奉为圭臬的专业主义嗤之以鼻。这就不仅仅是我们自身的危机,更是一个全社会的危机。

  (仲伟志/共识网2013-10-11)

  

  

  主流媒体创新转型重在影响力

  面对新媒体的爆发式发展,传统媒体正面临全方位的危机。全球皆如此,而中国尤甚。这场危机的核心课题是:谁能把控传播的主导权,或者说,谁能掌控社会的话语权。在新媒体崛起之前,提出这样的问题近似于杞人忧天。在传统体制下,传统媒体控制了所有大众传播的渠道。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能挑战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新媒体的出现,把宪法赋予公民的传播权利转化为传播权力。新媒体造就了传媒业全新的业态,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被打破,舆论格局由过去的“一言堂”变成了现今的“众声喧哗”。在信息传播方面,新媒体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已在相当大程度上覆盖、超越了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原先的许多优势已荡然无存。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传统媒体的受众在大面积流失,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大幅度下滑。

  传统媒体不会消失,消失的仅仅是传统媒体的传统模式。纵观全球,传统媒体创新转型之路有两条:一是向新媒体进路,实行新老媒体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二是传统媒体转变信息传播模式,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前一条路是漫长的,需假以时日来不断探索;而后一条路则是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应是重振主流媒体影响力的不二选择。尽管在信息传播的“短、新、快”上,传统媒体已无法与新媒体竞争,但新媒体上信息的“乱、浅、碎”令人堪忧,致使网民对网络上新闻的信任度不高。鉴于此,传统媒体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专业新闻机构的专业性优势,向公众提供高品质的新闻,即真实的、全面的、有深度的新闻,成为权威信息的发布者,以此来赢得公众的信任。为此,传统媒体必须守住底线:(1)不失真:新闻报道必须真实。要在公众中建立“只要上了主流媒体,那就可以相信”的信任感。(2)不失语:对公众关心的一切重大事件,主流媒体绝不回避,绝不躲躲闪闪。(3)不失品:主流媒体绝不炒作,绝不媚俗。(4)不失位:主流媒体的基本功能就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党的理论、思想、主张,弘扬主流价值观;影响社会上有影响的人。宣传方法可以灵活多变,基本原则绝不动摇,绝不随波逐流,绝不见风使舵。

  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主流媒体的报道需要从信息模式转向解读模式,即不但提供信息,更提供思想。这才是主流媒体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因为,如今的受众不缺乏信息,缺乏的是在对信息深入解读基础上的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读者花钱购买媒体生产的新闻产品,除了解实情,更是为获得有分量、可信赖的观点和思想,以帮助他们决策或提供谈资。

  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的中国,多元利益、多元文化的格局已实际形成,在网络上多种社会思潮流行,各种意识形态张扬。有不同主张,不同声音,不同社会思潮并非坏事,有利于造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但无论如何,一个国家必须有主流价值观来支撑,否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能是一片混乱。主流媒体就是宣传、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主阵地。主流媒体是党在宣传战线最重要的武器,许多作用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过去是,现在是,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是。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文汇报》2013-08-30)

  来源:青年记者201310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

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