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视点 > 正文

传媒视点(2021年4月上)

2021-04-13 15:06:53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4月上   作者:

摘要:  从十四五规划纲要看媒体发展四大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许多篇章都有

  从“十四五”规划纲要看媒体发展四大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许多篇章都有涉及媒体及媒体相关领域的内容,但是主要内容相对集中在“第十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归纳而言,我国媒体未来发展将会着重强调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媒体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媒体要肩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目前,各地媒体,特别是地市、县级融媒体中心中,很多已经同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职能纳入融媒体平台建设中,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文明建设实践,通过融媒体中心的各项工作,贯穿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我们已经身处网络社会,下一步,媒体融合发展和全媒体建设还要肩负网络文明建设的重任,占领互联网主阵地,拓展移动端主渠道,大力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出版和数字出版业还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版传播和中华典籍整理出版。

  第二,媒体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媒体从本质上说,公共服务是其根本。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及社会日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今天,媒体的公共服务性应该更加强调和凸显。对媒体进行充分而基本的使用和消费是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一方面,日益突出的矛盾就是媒体供给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因此“规划和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大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传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体的供给侧改革。这个是改革的重点。另一方面,加大媒体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也就是媒体融合要加快、深度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国家、省、市、县四级融媒体中心(平台)建设、国家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5G一体化发展、应急广播、智慧广电、出版融合发展、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等都被列为未来重点工程和重要工作。同时,媒体要创新国际传播业务、流程和格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第三,媒体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020年9月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媒体融合要“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后,使得服务,特别是商务,更加名正言顺。媒体融合和全媒体建设需要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通过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文化品牌战略,大力推进数字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流通与消费等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培育与成熟。因此,“规划和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超高清节目制播、沉浸式视频、云转播应用,以及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主流媒体应该大力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机遇和大市场中,多元布局产业,多样拓展业态,多渠道占据资源,多模式创新盈利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延伸价值链。当然,媒体还需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第四,媒体要更加广泛地参与并推进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

  “规划和纲要”的多个篇章中,还有很多部分涉及媒体及媒体相关内容。媒体将会受益于国家科技前沿攻关的成果,还要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发展、供给侧改革、提升消费等机遇。媒体特别要深度参与到数字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人的全面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平安中国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重大工程和重点任务中去,真正发挥网络时代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中枢作用,推进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胡正荣/“视听广电”微信公众号2021-03-25)

  把握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

  “融合”是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媒体应以“智能融”为抓手,保持“专业性”与“人文关怀”,成为既有容纳度的“融合体”,又有温度的“人格体”。

  1.适应媒介新生态

  在5G、人工智能等具体媒体应用、模式方面,媒体机构要能“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在媒介内容的生产与消费上要能不断自我更新、流程再造,提升传播效率、提高传播效果,以适应媒介新生态与国际国内传播新形势。

  “智能融”是媒介融合的重要抓手。媒体对于不断发展的技术触角需及时动态跟进,并将其放置到具体应用场景中进行研判。与此同时,随着芯片和传感器的超微型化、轻量化、廉价化,可穿戴设备通过提升人的智能、体能和感能的“增强智能”来实现 “增强人类”,人机之间成为一种协同共生的新型关系。对媒体而言,这无疑是颠覆性的革新技术。加之,“虚拟现实”技术给媒体提供了一个讲故事和展示信息的新维度,它拉近了媒体与传者受者之间的距离,媒体与用户融合交互的方式因此进入新阶段。

  2.实现信息传播与公共服务双融合

  媒体机构可通过“试点探索”激活新业态,通过“制度创新”优化新模式;通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公共服务与信息服务”的服务意识充当“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具体到县级融媒体层面,通过服务更好地引领实体经济发展并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

  国家级融媒体高质量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合而能融、融而能通、通而能连、连而能动”。前两个阶段涉及媒介机构内部的理念整合、机构融合、流程再造等多个环节。而“通而能连、连而能动”这两个阶段则涉及媒介机构与外部的连接,包括与用户、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连接与联动。连接的方式各式各样,但可以肯定的是“连而能动”中“动”的指向是一致的——融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应以促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为衡量标准。媒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由创新驱动发展”,要坚守两个方向:一为“求真”、二为“公益”。在后真相时期,媒体必须担当起对信息进行“核查”与“甄别”的职能,不但能够发现真相,还有能力将真相报道广远,让事实占据舆论场,让负责任的报道成为主流声音。

  此外,媒体可以在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之间搭建桥梁,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协同化治理。

  3.积极参与国际传播体系建设

  媒体机构要积极参与到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中,将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叙事”用在地化的方式讲清讲好,从而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铺设“舆论通路”。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企业海外舆论生态更为复杂,这一情形下建构企业海外新形象尤为重要。体育赛事提供全球多元传播场景,是企业形象国际展示平台,利用体育赛事的共通议题与共情传播可有效跨越意识形态传播壁垒,更好地传播丰富立体的中国企业形象与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国家形象。

  4.促进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

  在城市建设方面,媒体也大有可为,可以便捷地收集市民对城市治理的反馈、对城市建设的构想,并能搭建各方沟通的桥梁,促成问题难题的圆满解决与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从而使“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落到实处。

  总之,期待媒体的未来:力求在融合中不被消融,在连接中凸显力量,在行进中坚守时代价值。

  (栾轶玫/《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4-01)

  优质数据内容三要素:真实、量大、有用

  优质的数据内容有三个标准:首先,数据必须真实可信;第二,数据要精确,数据量应充分;第三,数据应是用户所关注的,能够解决用户欲知而未知的问题。优质数据内容的来源和质量必须得到保障,同时,优质数据内容也要能满足用户需求。

  国内数据新闻行业发展比较快,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央媒体、互联网公司和数据公司都在推动数据新闻发展。国内数据新闻在呈现形式、传播效果方面都有进步,但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数据积累不足;其次,数据挖掘不够深入;最后,缺少系统制作数据内容的经验。要想系统推进数据新闻的发展,还需要媒体、数据公司和平台等多方共同努力。

  特别是对于个性化用户数据的挖掘还不够,对用户需求的洞察不足,缺少定制化的数据内容产品。我们期待数据内容在定制化方面发力,做到“千人千面”。

  (支庭荣/微信公众号“新浪网新媒体”2021-03-10)

  流量时代,媒体人当有自己的坚守

  现在媒体行业深受“流量焦虑”的困扰,流量的判断当然是一个指标,但一定不是唯一的指标。

  媒体人太了解追热点、制造热点、议程设置这套东西了,能让他们自己还能够有坚守的,是他们本身的定位。

  但当流量成为唯一核心的时候,意味着原来追求严肃报道的人一旦被流量裹挟,他对质量追求的基本标准就会失衡,而他原来所谓办报的定位和宗旨就不再存在,标准只会剩下一个——商业上的成功。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看到批评拼多多的文章,提到的大多是996制度以及对人本身权益的侵犯,但我的看法是,中国有劳动法和法律救济,你可以去法院起诉,而且你有自由选择做不做这份工作的权利。从事实上来说,一个人偶然性的死亡,其中包括很多种原因:劳累死是否做过尸检?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果一定要说是劳累过度,那是否死者本身就有先天性疾病?

  我们所看到市面上批评或者维护拼多多的声音,基本没有一篇文章打到要害,原因可能是要抢流量而没有深入的思考,这其中无疑需要时间成本,也需要调动很多相关联的信息。因此,我想说的是在短时间内去写获取流量的新闻,连基本逻辑和事实都缺失,只有情绪,最后只会让媒体和个人变得特别无聊、没有见识。仅仅表达正义的流量文章没有意义。

  媒体人一定要不断去进修提升自己,这是对抗焦虑的一种好办法。我认为方式无外乎两种:第一个是读书,读书是最重要的进修;第二个是聊天,要学会倾听和观察。

  当我们学会倾听,就会突然间发现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得更加丰富且复杂。关于读书,现在年轻人大部分都比较功利,偶尔拿起手机,也是在读各种经济管理、成功学的书。但我认为对个人提升最大的全部是“无用之书”。“无用之书”对人最大的影响来自“精神”,我曾经讲“‘无用之书’塑造了我的精神底色”。我们要去读各种各样杂七杂八的书,没有用的、文学的、历史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等等,根据你的个人偏好去读。

  总之,未来的资讯信息会比过去更多,但是有质量、有门槛的信息会越来越少;存量从业者将继续流失,新进入者能否保持高的专业水平令人担忧,新闻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被重视和重建。

  (朱学东/ 微信公众号“腾讯媒体研究院”2021-04-01)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4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