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透视 > 正文

传媒素养:信息时代的公民教育

2007-05-17 14:01:17

来源:   作者:● 岳希亮

摘要:

  传媒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传媒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传媒所提供的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传媒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健康的传媒批评能力,使受教育者能够充分利用传媒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自上世纪30年代传媒素养教育在英国发端以来,迄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一种终身教育,而在我国至今尚未正式起步。开展该项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介宣传。从学校教育看,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和各中小学校大都未开展传媒素养课堂教育;而社会教育和媒介宣传方面也没有多大进展。笔者认为是以下因素影响了传媒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实施:

  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人承认传媒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相当深刻的影响,然而只有少数人承认自己常常受到媒介的左右 ;许多人肯定传媒素养的重要性,却不认为自己有学习的必要,因此拒绝接受传媒素养教育。开展传媒素养教育首先应从思想上予以重视,让大众了解媒介对所有人都会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我们应当思考反省而不是排斥抗拒。传媒素养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或接触媒介时间的累积而自动成长,长期接触媒介可能只强化一种狭窄的、不平衡的观点,具有良好传媒素养的人常会有多元且广博的视野,他们的媒介经验是成熟深刻的,所获得的快乐也更为持久。

  认识上存在误区

  误区之一:传媒是罪魁祸首
  以网络为例,人们在分析什么是引起网络道德问题的“罪魁祸首”时,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是网上纷繁复杂、鱼龙混杂的信息资源,认为信息是造成网络道德下降的主要因素。事实上,网络道德问题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而已,一个人在现实中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素质,在网络生活中就会表现出同样的道德素养,这一切和信息并无必然的联系。问题不仅在于媒介本身,更在于使用媒介的有思想意识的人。我们应通过开展传媒素养教育来提高人们运用媒介的能力,而不能因噎废食。
  误区之二:青少年群体是唯一受教育对象
  生活在信息社会的每个人都是传媒素养教育的对象。在形形色色的有关传媒素养教育的文章中,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被视为最大的受教育群。我们不能忽视媒介对其他使用人群以及其他使用人群对青少年的影响。成人也应视为传媒素养教育的对象,这是因为:首先,成人也会通过网络等媒介,作出违反道德规范的事,直接损害他人利益。其次,成人是媒介黄色垃圾的主要制造者,是他们为了谋取暴利,将信息不加选择地呈现在受众面前。第三,青少年时期自制力差,辨别能力不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对他们进行积极地引导,特别是家庭成员和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传媒素养。

  相对匮乏的教育资源的制约

  教师资源的缺乏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同样制约着传媒素养教育的落实。我国不少高校没有新闻传播学专业,各中小学深谙传媒理论的教师更是几近于无,大部分学校的教学条件亦非常有限,各种社会教育机构中掌握媒介理论者亦少之又少。而在短期内培养出大量符合要求的从事传媒素养教育的师资也并不现实。师资的缺乏以及教学条件的制约使得传媒素养教育的落实成为无源之水。
  尽管有以上因素的存在,在我国开展传媒素养教育仍势在必行。在这方面,英、美、加拿大等国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很大启发。这些经验可概括为9点:1.传媒素养是一个基层群众的运动,教师们需要首当其冲做开拓工作;2.)教育主管当局明确支持,老师们在课程中被要求教授传媒素养知识,有比较先进的课程设计;3.聘请能胜任培养该地区未来教师的工作人员,还要得到高等院校提供有关课程设置和长久顾问的支持;4.在学校进行的在职训练必须是强制执行的一部分;5.学校需要有在传媒素养教育方面有专长并且能建立沟通网络的顾问;6.与一定地区/国家相关的教科书和视频、音频材料必须要有使用价值;7.尽快建立一个援助机构,这种专业机构不应局限于学校,应该考虑到那些对传媒素养感兴趣的部门;8.必须有适合媒介研究特性的合适的评估工具;9.因为传媒素养包括多样的技能和专门知识,所以在老师、学生、研究者和媒介专家之间必须有合作关系。
  当然,由于我国媒体与境外媒体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借鉴以上外来经验的同时,我国传媒素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寻找适合自身的路径。建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健全机制,提供传媒素养教育实施的制度保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实施传媒素养教育并将此项教育大众化、终身化,就要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实施此项工作,如香港就有专门的传媒教育协会。建议由宣传部门负责发动,由新闻、文化等部门共同组成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教育部门可多承担一些具体工作。当然,也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基金的支持来保障此项教育活动的开展。
  第二,加强师资,培养有知识、经验和责任感的传媒素养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四个方面的人员:一是一个积极献计献策的顾问团,可由热心此项活动的专家学者组成;二是一批中小学骨干教师,需对其进行相关专业培训;三是学生家长,对其进行家庭普及型培训;四是一支由热心公益的志愿者组成的队伍。
  第三,编写传媒教育大众化普及教材。建议由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或由某些新闻院校牵头,组织有关专家、教授担负教材编写任务。这种教材应适合于向不同人群普及媒介知识,与新闻与传播院系的专业教材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通俗性和实用性。如果说专业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新闻与传播理念和训练学生掌握为社会与公众服务的媒体操作技能的话,那么,面向大众的传媒教育主要在于普及媒介知识,培养民众掌握和运用媒介更好地为自己的劳动、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服务的能力。
  第四,建设传媒素养教育的社会化网络。这一网络应是全面、立体而发达的,可以以学校为基础,同时吸收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参加,形成社会化的教育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此项工作。还可通过职工文化教育、业余社会教育和社区服务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开展普及性的媒介教育,使无论男女老幼,以及何种职业的群众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获得这方面的知识。
  第五,开展传媒素养状况调查,倡导媒体形成自律联盟。要不断提高传媒素养教育的水平,检验传媒素养教育的成果,必须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新闻媒体报道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有必要形成媒体自律联盟 ;积极倡议大众传媒对此问题进行长期关注和充分报道,呼吁全社会重视传媒素养教育,形成全民支持的良好的氛围。
  在采取以上步骤开展传媒素养教育时,要充分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发挥新闻与传播院校的骨干作用。有条件的新闻与传播院校可以选择一两所中小学或一两家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共同制订实施方案,先做些试点工作,再逐步推开。同时,还可在校内面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新闻与传播知识的选修课程和课外讲座,普及媒介知识。在师资培训和教材编写方面,新闻与传播院校更可以多做些尝试。二是发挥媒体自身的优势,对社会大众进行传媒素养教育。比如定期组织读者参观编辑部,播放有关媒体内容制作的电视节目,利用公益广告进行简单的媒体知识普及等等。媒体还可以与大学联手,开办有关传媒素养教育的知识讲座和讨论会。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功能。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撰写传媒素养教材,以小册子的形式,由公共部门,如工会、居委会发放,或者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学习和座谈。
  在信息时代,传媒是个人了解外在世界与人际沟通的重要渠道,要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必须能对传媒信息具备自主批判的能力,而非被传媒所操控,因此传媒素养教育应被视为信息时代的公民教育。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尽快构建适合我国的传媒素养教育体系,加入到这一具有全球化趋势的教育活动中来,这对于人们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社会文化品位的提升都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 蔡骐:《论媒介认知能力的建构与发展》,北京,《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5期
  ② 约翰·庞杰特,于亚卓:《第二次浪潮:加拿大中学的媒体素养教育(二)》,《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
  ③ 臧海群:《媒介素养: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④ 张玲:《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媒体院校蓬勃发展的新理念》,http://www.cuc.edu.cn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来源:青年记者2007年第7期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