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透视 > 正文

新闻,离陈词滥调远些再远些

2007-08-21 15:51:29

来源:   作者:

摘要:

  ●  王  兵

  新闻姓新,这无可质疑。新闻之新主要表现在内容的新鲜上,可现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在见诸媒体的新闻作品中,哪怕是中央级大报,经常蹦出一些实在太熟悉的“面孔”来,实在令人大倒胃口,失去读下去的兴趣。陈言之害,有时会让一个很好的报道题材大大降低传播效果。
  我们先来看网上一个非常流行的段子,这是专门讽刺一些八股新闻的。文章不长,内容如下:
  本班讯  昨天上午,阳光明媚,鲜花斗艳。刘小华同学家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五年级一班班长赵官、副班长张僚僚在体育委员欧阳猛南、文娱委员李美媚陪同下,不远千米,深入到患感冒发低烧的班级成员刘小华家中,为他带去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赵班长与张副班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刘小华的小房间,饶有兴趣地玩了四盘“魂斗罗”游戏,与普通同学同乐。接着,班级领导与刘小华同学的双亲亲切地拉起了家常。赵班长还愉快地回忆起去年和刘小华考试一起作弊的往事。
  在交谈中,赵班长多次关心地强调:“刘小华生病了,就不要做作业了。好好休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刘小华激动地说:“感谢班干部的关心!我一定要战胜病魔,克服一切困难,早日回到温暖的大集体中,回到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中间!”
  接着,赵班长一行又在刘小华家门口兴致勃勃地踢起了毽子。蓝天如洗,鸟儿也受到这集体温暖的感染,唧唧喳喳,歌唱美好的生活。
  中午,刘爸爸买来香喷喷好吃看得见的某某牌牛肉干和清凉可口的鲜榨橙汁,宴请赵班长一行。席间,宾主就小学生连吃两根冰棍是否会闹肚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愉快的双边会谈。
  是不是有特别熟悉的感觉呢?我们一些新闻作品的写法章法、措词用语,与之何其相似。这个段子在网上的出现与传播,也是读者对不少新闻作品不满的一种另类倾诉。
  实在不能怪读者口味刁。其实,站在读者角度稍微一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中的陈词滥调何其多也。只不过作为新闻从业者,我们有时身在此山,一叶障目而已。
  下面从新闻作品的多个角度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首先看新闻标题。且不说“新举措”、“成效显著”、“长足发展”、“再铸辉煌”之类的老牌字眼,“惊现”一词近几年也是不绝于目。笔者在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中输入“惊现”一词,一下搜出约469万项不重复结果,绝大多数是新闻标题。“重庆惊现八岁僵尸娃”,“广西惊现美人鱼 ”,“劳务市场惊现同床保姆”,“杭州国际动漫展惊现童年宝贝”,“10亿吨油田惊现渤海湾”……这也惊,那也惊,该惊的惊,不该惊的也惊,最后只能是让读者得了阅读疲劳。
  再看导语中常见的句式。先写一段场景,接下来就是“这是发生在××的一幕”、“这一幕,就发生在××”、“这是昨天记者在××看到的情景”、“这是××人遇到的一件烦心(蹊跷、有趣、稀奇)事”。以上还是注重现场感的写法,几年前还算新鲜,现在则落入了俗套。不过比起更“经典”的开头来,比如“为了××,×月×日,我市召开××会议(或出台××措施、规定)”,那已算差强人意了。
  再看新闻主体切入的写法。“接到××反映,记者闻讯后马上(立即、很快、随后、于XX时间)赶到现场(XX地方)”,“××时间,记者赶到××地方时,(接下来一段场景描写)”。“记者××时间在××地方看到”等。
  再看新闻中已用俗的常用语。
  句式方面,“会议(或某领导)强调(或指出、认为、要求)”,“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据业内人士分析(或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我国加入WTO”,“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方面对该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一致认为”、“大家齐声表示”……
  用词方面,不用举太多例子,群众中流传的一段顺口溜可能更说明问题:“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
  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而从事这项事业的采编人员,却可能因为长期的磨合,失去了当初的锐气和棱角,稳字当头,懒念缠身。记者写稿求快图省事,套上旧有格式驾轻就熟;编辑编稿图稳按习惯,改改错字把把方向便已安然。再加上新闻单位现有体制的不足,比如说考核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给新闻创新提供的政策性支持不足,严重影响了新闻写作改革的尝试力度,这也是导致陈言充斥版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有道是“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文学作品如此,新闻写作更是如此。单从技术层面来说,最重要的是脑子里有一个创新意识。纲举而目张,有了创新的意识作指导,无论是新闻的写作,还是新闻的编辑,都会有一个明显的改观,陈言冗句占的比例相信会越来越低,新鲜生动的语言和样式会不断涌现。如此,是读者之幸,更是新闻事业之幸。
  (作者单位:潍坊晚报)

 

  来源:青年记者2007年7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