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首页>传媒透视 > 正文

从一幅获奖照片看媒体考核的尴尬

2007-10-29 14:27:29

来源:   作者:

摘要:

  茅震宇(太仓)

  据获得“《影响2006》CCTV年度新闻图片”奖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作者刘为强称,他为了拍摄这张火车与藏羚羊出现在同一画面上的照片,在掩体里守了8天8夜。我和许多人一样,为他的这种执着所感动。然而,我同时又产生了另外一种与感动毫无关系的联想,就是对目前绝大多数媒体都采用的考核问题的思索。
  刘为强是《大庆晚报》的记者,我不知道他去青藏铁路采访是报社派他去的,还是自己请了假去的。如果不是报社派他去的,我不知道趴在那里8天8夜——据刘为强说,如果藏羚羊不出现的话,他还会等下去,说不定会等18天、28天,一直等到他想要的美好瞬间出现。我禁不住想,在他这等待期间的工资怎么算?他这个月的考核任务怎么完成?这样想可能有点“小儿科”,甚至对他的执着精神有点亵渎。但是,谁让我们是俗人呢,俗人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些俗事。
  因为现在大多数媒体对采编人员的考核机制,实行的是多劳多得分配原则。采编人员能量化统计的“劳”就是发稿量、编稿量,也就是说,记者编辑个人收入是与他的这些量直接挂钩的。这种考核机制最大的好处就是调动起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也解决了他们超负荷工作的报酬问题,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加班工资或调休之类合法的劳动保护规定,已被淡化甚至忽略了。
  虽说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一般都不错,觉悟和境界也都不低,但不可能个个都是劳动模范,之所以大家会革命加拼命,说穿了,考核这根鞭子悬在那里呢。谁都是食人间烟火的,谁不想多赚点,谁不想争个好名次。新闻工作者经常在为社会上的不公现象奔走疾呼,却往往“忘记”了自身也正受到不公的侵害,而外界是很难发现“无冕之王”身上的“难言之隐”的。
  这样的考核机制下,看起来人人都在忙碌,个个都干劲冲天,但是,这种状态下又怎么能出精品力作呢?可以断言,现在这种考核机制下是不可能产生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录》这样的经典之作的,因为穆青他们只有泡在兰考几十天才能摸出那么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和细节。如果照现在的考核机制,如果穆青他们还是普通记者的话,几十天才出一篇稿子,恐怕只能是“不及格”了。质和量在考核工作实际操作中,一直是一对很难统一的矛盾。所以,刘为强花8天8夜拍出这样的好作品,要么是他放弃了考核的利益,要么是他所在报社的领导特别开明,对他作了特殊的考核。
  都说今天的人们变得功利了,变得世俗了,变得浮躁了。其实,除了是人变了之外,有些机制也在把人逼着往那个方向变。而人越往那里变,考核之类的机制也会逐步跟进,这样就亦步亦趋使考核离它的初衷越来越远。○

 

  来源:青年记者2007年9月上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