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首页>传媒透视 > 正文

中国早期副刊编辑思想的发展

2008-06-24 14:01:48

来源:   作者:

摘要:

  ●  谢庆立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由基本定型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报业的竞争、市民文化的需求、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特定时代文化启蒙的需要,促使编辑主体不断探索编辑规范,初步形成了早期报纸副刊①的编辑思想。按这一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脉络,本文把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此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

  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为报纸副刊编辑思想演变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从报纸上的文艺性文字以“补白”方式出现,到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推出“附张”《消闲报》,标志着具有完整编辑形态的报纸副刊进入文化传播视野。与此同时,以上海为出版中心,娱乐性小报呈现繁荣态势,其编辑方法为副刊编辑提供一些借鉴。一些报纸编辑结合自己的实践,自觉或不自觉地探索编辑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伯元、吴趼人、包天笑等。其比较突出的编辑思想是关注现实,注重寓教于乐;主张副刊文字要通俗生动,发挥启蒙大众、“改良社会”的作用。
  这些编辑思想的产生,来源于19世纪末的改良主义思潮,也与20世纪之交中国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1897年6月24日,李伯元在上海创办了《游戏报》,这是我国晚清时期最早出现的文艺性小报。李伯元在《论游戏报之本意》一文中说:“《游戏报》之命名仿自泰西,岂真好为游戏哉?盖有不得已之深意存焉者也。既夫当今之事,国日贫矣,民日疲矣,士风日下,而商务日亟”,“故不得不假游戏小说,以隐寓劝惩,亦觉世之一道也。”②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寓教于乐,关注现实,成为一些小报的编辑特色。面对清政府的腐朽,早期报人大多愤世嫉俗,抱有一腔强烈的“救世”热情。最具代表性的是吴趼人,他认为,摆脱现实危机的出路必须宣传改良思想,使民众逐渐开化。在编辑副刊时,他注重长篇小说连载,力求借小说“改良社会”,挽救“道德沦亡”的浇风。③为实现“改良社会”的理想,他还提倡报纸副刊文体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本皆备。这些思想对以后报纸副刊的编辑形态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趣味性是报纸副刊最基本的传播方式,娱乐消闲为报纸副刊最基本的功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强调副刊读者定位的多层次性。19世纪末,报纸副刊的发生地——上海是一个大都市,基于商业文化的社会基础,市民文化消费需求格局基本形成。1897年11月24日,具有完整编辑形态的副刊——《消闲报》的创刊,正是商业文化与市民文化需求长期孕育的结果。因此,副刊编辑必须考虑市民读者基本的阅读动机——娱乐需求。曾参与《消闲报》编辑的吴趼人认为,“深奥难解之文,不如粗浅趣味之易人。学童听讲,听经书不如听《左传》之易人,听《左传》不如听鼓词之易人也。无他,趣味为之也”。他对读者阅读心理进行了分析,“凡人与平常待人接物间,所闻所见,必有无量之事物言化,足以为我之新知识者,然而景过辄忘,甚或有当前不觉者。唯于小中得之,则深入脑筋而不可去也”。④过去,就报上的文艺性文字的读者定位而言,一般局限在文人圈里,而《消闲报》从一开始就强调为市民大众文化娱乐服务,注意到大众读者的文化需求,反映出这一阶段副刊编辑思想的新发展。

  二

  20世初到民国初年,为报纸副刊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在孙中山带领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报刊迅速发展。为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创办了多种副刊形式。以郑贯公为代表的报纸副刊编辑,在编辑方式、编辑形态上不断探索,使这一时期的副刊编辑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强调发挥报纸副刊的宣传鼓动作用,是资产阶级革命报人副刊编辑思想的特色。
  “皆准时势以立言”,“作文明之先导”,强调报纸副刊的时代特色,主张副刊表现形式要灵活多样、图文并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资产阶级革命报人认为,“欲在沧海之横流,勉作疾风知劲草。皆准时势以立言,庄谐并进,实作文明之先导,警劝交陈,无不痛下针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认识到只有贴近时代脉搏,把握人民感情,副刊文字才有感染力。资产阶级革命报人重视戏剧改良,在报纸副刊编辑实践中,他们把戏剧和民间讲唱文学的形式引入了副刊。他们力图通过副刊媒介形式,传播资产阶级政治观念,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察人情之趋向,激社会之热肠”——发挥报纸副刊的宣传鼓动作用。1904年3月,《广东日报》创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报人郑贯公参与此报的创办,并主编文艺副刊“无所谓”。当时广西人民起义斗争正处于高潮时期,他在发刊词中声称,要“陈言尽扫,宣传革命之军;妙想自由,雅尚娱情之作”。1905年,郑贯公创办了“有所谓”副刊,他认为办刊的目的是要“抒旧时之策,警鸣世之钟”、“察人情之趋向,激社会之热肠”。 ⑤
  同一时期,以《时报》副刊、《申报·自由谈》、《新闻报·快活林》为代表的商业性报纸经过几次改版,副刊向着娱乐化、综合性方向发展,其编辑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新闻报·快活林》的创办者严独鹤的思想更具代表性,可以看作是对早期商业性报纸副刊娱乐倾向的反拨。他认为,副刊文化品位要“通俗”,但不能“庸俗”,副刊内容一是“新旧折中”,所刊载的作品“未尝返依新化,也不愿独谈古调、殆其适中而已矣”;二是“雅俗合参”,为照顾大多数读者刊载的作品要“颇取通俗,求适群众,但浅薄无味,或卑俚不可卒读者,也概不阑入,冀其俗不伤雅”;三是“不是就攻讦”;四是“不涉猥亵”,“诲淫之作,败俗之文”一律不予刊登。⑥

  三

  五四时期是中国报纸副刊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经过了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洗礼,这一时期的报纸副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和《京报副刊》为代表的四大副刊成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话语空间。这一时期,副刊编辑思想也渗透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这些思想是对当时副刊编辑实践性的成果和学理性总结。李大钊、孙伏园等人的编辑思想很有代表性。
  李大钊主张副刊编辑应以文化启蒙为基本思想,知识性趣味性并重。李大钊认为,新闻事业看作一种“活的事业”和“社会事业”,在具体编辑过程中,让那些抽象的思想变活,让读者发生兴趣。他在主编《北京晨报》第7版(副刊性版面)时,讲求副刊的趣味,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还注意刊登一些具有审美特点的文艺作品。他经常利用灵活的编辑方式,增加副刊的趣味性,“譬如平日登些克鲁泡特金的学说,人便全不会注意,若当接到克鲁泡特金逝世的消息,那一天,把他的历史,他的学说,写出来贡献在社会上,便可以引起社会一般人的注意了”。 ⑦可见,李大钊注重探索报纸副刊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
  报纸副刊如何吸引优秀的作者和众多的读者?一些编辑家提出互动办刊,与读者交流思想。孙伏园认为,编副刊要注意读者反馈的意见。在孙伏园执编时期,他注意寻找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力图把副刊办成一个文化社区。他常常采取民意测验和讨论问题的方式,将学院文化精英和社会大众引入副刊这个话语空间,使文化精英的思想渗透到大众中去,以便在文化思想层面推进启蒙的进程。
  五四时期,东西文化的大冲突与融合,出现了新的社会文化生态,形成这一时期开阔的新闻文化胸襟。以大众为本位、兼容并包、多元化办刊是这一时期副刊编辑思想的重要特色。上海《新闻报·快活林》的主编严独鹤认为副刊的性质应该“兼容并包”,就选材而言,要“注意到世界、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各方面,从大事以至小事,随时有讨论的题材,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艺术各部门”。他追求的副刊文化品位有四个标准,即 “秀雅而不深奥”、“浅显而不粗俗”、“轻松而不浮薄”、“锐利而不尖刻”。⑧
  总之,早期副刊编辑思想的发展,站在了那个时期社会变革的前沿,显示了编辑主体旺盛的创新能力,不仅推动了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的创新,也为那一时代的文化创新注入了活力。今天,随着社会生态与媒介环境的变化,报纸副刊的创新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回顾历史,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仍是一种优秀的精神文化资源,对中国新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注释:
  ①关于“早期报纸副刊”时间划分问题:不是按一般社会发展史来分期,或从政治发展史的视角来划分时间范围,而是着眼于报纸副刊编辑形态演变。从近代早期报刊上刊登的文艺文字,到清末民初栏目式报纸副刊编辑形式不断完善,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报纸副刊的革新。在新闻文化不断传承、积淀的基础上,五四时期的报纸编辑大胆创新,使报纸副刊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初步成熟,形成较为完备的编辑体例。因此,从宏观上应该把1815中国近代报业的发端至五四时期作为副刊演变和发展的一个阶段。
  ②《论游戏报之本意》,《游戏报》第63号,1897年8月25日
  ③④吴趼人:《月月小说序》
  ⑤《有所谓》发刊词
  ⑥转引自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华文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⑦李大钊:1922年2月12日《在北大新闻记者同志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词》)
  ⑧严独鹤:《编辑副刊的随想》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新闻系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08年5月下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