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网络“正能量”谣言的舆论演变与受众心理

2016-11-18 15:09:58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中   作者:石慧敏

摘要:  如今,网络正能量谣言披着真实的外衣,打着正能量的旗号,以颇为隐蔽的方式大肆蔓延和扩散。这不仅是对舆论秩序的干扰,更侵蚀和破坏媒

  如今,网络“正能量”谣言披着真实的外衣,打着“正能量”的旗号,以颇为隐蔽的方式大肆蔓延和扩散。这不仅是对舆论秩序的干扰,更侵蚀和破坏媒体公信力、社会总体信任感和社会风气。作为畸变的舆论形态,网络“正能量”谣言的负面影响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网络“正能量”谣言的特征

  网络“正能量”谣言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传播的,具有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等特质,并能引发受众兴趣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如“尼泊尔地震持中国护照免费登机”“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等。与其他网络谣言一样,网络“正能量”谣言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速度快和辐射范围广等特征。此外,它还具有以下特征:

  1.谣言议题的特定性。网络“正能量”谣言在议题上更多地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与道德情感或体验相关的内容,如弘扬社会主旋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传递积极乐观向上的信息等。

  2.谣言语言的煽动性。网络“正能量”谣言的语言感性十足,情真意切,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尤其“让中国人骄傲”“有爱心就转”和“有良知就转”等煽动性字眼,容易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3.谣言形式的复制性。“寻找失踪孩子”“丢失准考证”和“急需熊猫血”等一些流传甚广的网络“正能量”谣言,常常有多个版本,其内容和形式十分雷同,只是更换了地名和联系方式等细节。如“白娅倩丢失高考准考证”谣言中,“该同学”从2011年开始,连续五年,在内蒙古、四川、浙江和广东等全国多数省份弄丢了准考证。

  网络“正能量”谣言的舆论演变

  1.网络“正能量”谣言的舆论演变过程。依照时间维度,网络“正能量”谣言的舆论演变过程可以分为:

  (1)舆论生成期。有学者曾提出舆论生成的“四步骤说”,即对某事产生不满、产生共同需要、通过媒介的讨论或争论使议题更加明确和具体、达成结论并作决定。①网络“正能量”谣言的舆论生成,并非受众对某事不满,而是受众被谣言所蕴含的“正能量”吸引,出于个人的道德需要,对其持肯定态度和产生积极的道德行为,通过转发等分享行为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播。而一些极端追求时效性的网络媒体来不及核实也纷纷加入传播阵营。随之,舆论迅速发酵并生成。

  (2)舆论高潮期。网络的快速传播和用户群的庞大,使舆论到达峰值的时间相对短暂,只需短短数日,甚至几个小时。而这也离不开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传统媒体的加入、网友的持续关注和“正能量”情感的扩散。

  (3)舆论裂变期。随着“正能量”所渲染的情绪回落和理性的回归,谣言很快被一些理性的受众和媒体质疑、求证和辟谣。舆论也裂变为多个子舆论流,主要指向三个方向,分别是揣测谣言动机、质疑媒体公信力和发泄不满情绪等。

  (4)舆论衰退期。媒体辟谣后,网络“正能量”谣言的关注度和讨论度降低,舆论进入衰退期。但这种衰退,也是另一种蛰伏。因为谣言的诸多元素会经过选择性心理机制的作用,沉淀到受众的潜意识当中。当有新的类似谣言传播时,旧有知识和经验会迅速地冲击受众的心理,进入意识领域,为新一波舆论的生成奠定认知基础。

  2.网络“正能量”谣言的舆论演变规律。主要有两个规律:

  (1)交互规律。交互规律指网络“正能量”谣言在舆论演变的过程中,存在着网络舆论场与传统媒体舆论场、网络舆论场与现实生活舆论场的交织与互动。首先,网络舆论场与传统媒体舆论场不断交互。以2015年4月尼泊尔地震后的“持中国护照免费登机”谣言为例,它最初来自网友发布的一则微博,后被环球网呈现为《尼泊尔地震,中国人又先撤了》的网络新闻,引发热议。次日,《新华每日电讯》据此刊发了题为《危急时刻,“中国护照”凸显含金量》的稿件。稍后,该文被人民网、新浪网、新华视点等多家网站或官微转载和推送,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网络舆论场为传统媒体舆论场提供了具有新闻价值的议题,而传统媒体舆论场则以共振的方式提升了网络舆论场的影响力。二者的交互使谣言在影响范围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加强。其次,网络舆论场和现实生活舆论场互相渗透和交互。在舆论生成、高潮和裂变的过程中,基于人际传播的现实生活舆论场对受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2)迁移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正能量”谣言会出现舆论焦点的转向和迁移。这一情况主要出现在舆论的裂变期。如“持中国护照可免费登机”谣言在裂变期,舆论焦点转向了对大国沙文主义情绪的反思和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

  网络“正能量”谣言传播的受众心理

  1.选择性的认知图式。在众多网络谣言中,“正能量”谣言之所以能获得广泛的关注和认同,引发舆论热议,离不开受众选择性认知图式的作用。选择性认知图式包括三个环节: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首先,网络“正能量”谣言的内容直指人的精神世界中积极乐观向上的部分,契合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尊重的需要”和“爱和归属的需要”,因此,受众产生强烈的选择性注意倾向。即使谣言存在一些细节疏漏或逻辑错误,受众也会自动屏蔽这些信息,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其原有态度倾向一致的“正能量”内容上,这使受众对谣言真伪的甄别能力下降。其次,由于需求、动机、经历和生存环境等差异,受众对谣言会有不同的选择性理解。不少受众面对网络“正能量”谣言时,倾向于对“正能量”的接受和认同。但也有一些批判思维较强的受众,善于质疑和分析,更容易发现谣言信息的未经证实性和不足,产生否定性理解。再次,“正能量”谣言的蛊惑性、辟谣的滞后性和受众已有态度倾向的影响,使不少受众对谣言内容的记忆比较深刻,而对辟谣信息印象不清,导致他们出现了选择性记忆的认知偏差。

  2.两极化的情感体验。网络“正能量”谣言引发的情感体验以道德感为主。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主要有自尊感、荣誉感、责任感、人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情感等。②其中,爱国主义情感和人道主义情感皆为深厚有力的情感,受众对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体现人文关怀的谣言内容,会产生热爱、忠诚、自豪和肯定的体验,容易激发并造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因而十分常见。如2016年“南海硝烟、首战告捷”谣言、2014年“北大女生质问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谣言、2014年“‘阿姨’不哭”谣言等。

  消解网络“正能量”谣言的相关策略

  1.培养理性、客观的互联网精神。除了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理性、客观也应当成为互联网不可缺失的精神内核。每一个互联网平台上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包括受众和媒体,在面对任何未加证实的信息时,一方面,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客观地求证信息来源,分析内容真伪,谨慎使用自己“一键转发”的传播权;另一方面,应克制冲动和非理性的情绪情感,不被“正能量”谣言煽动,理性爱国,慎用同情心。

  2.提高媒体辟谣能力,完善查实与惩处机制。首先,媒体的辟谣应讲求技巧和方法,一方面,做好网络舆论预警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发声”,占领舆论制高点,有理有据地批驳谣言,引导受众情绪,让理性回归;另一方面,把握好平衡和适度的报道原则,避免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其次,政府部门应不断细化、完善对网络谣言的依法查实和惩处机制,不姑息伪善的“正能量”谣言,真正实现谣言止于法律。

  注释:

  ①韩运荣 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11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