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传媒史话 > 正文

《北洋画报》的报道视野

2016-04-11 00:56:22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4月上   作者:王兴昀

摘要:  《北洋画报》于1926年7月7日在天津创刊,1937年7月29日终刊,出版时间长达11年之久,号称华北画报巨擘。《北洋画报》虽立足于天津,但

  《北洋画报》于1926年7月7日在天津创刊,1937年7月29日终刊,出版时间长达11年之久,号称华北画报巨擘。《北洋画报》虽立足于天津,但报道视野并未局限于天津一地,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编辑者的社会身份、文化心理和知识结构影响着画报的办报宗旨与特色,最直接影响《北洋画报》精神命脉的是其创办人冯武越。

  注重文化艺术

  《北洋画报》的创办人冯武越,学名冯启镠,以“武越”名于世。“自以头尖,号曰笔公。”①冯武越对中西文化艺术的青睐,同其出身背景息息相关。其父冯祥光供职于外交界,“壮年后历涉重洋,足迹遍欧美”。②晚清时为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随从人员,民国后曾任驻墨西哥公使,因此冯武越对于西方文化有着较为丰富的认识。叔父冯耿光,字幼伟,长期供职于银行界。冯耿光醉心于京剧艺术,极其推崇梅兰芳,这就使得冯武越对中国传统艺术又有着深入的了解。冯武越曾留学比利时、法国、瑞士多年,其间与梁启超、徐悲鸿等文化艺术界人士多有所交游。

  1926年,冯武越创办《北洋画报》于天津,“于是办画报,看画报者,无不知有武越其人”。冯武越本人“能书画,工摄影,长小品文字,具美术天才。好朋友、海内外艺人之道经沽上者,无不出入其门。十年来,天津文艺空气之养成,武越实为首功”。③在冯武越的组织下,《北洋画报》社可称为天津的“沙龙”。袁寒云、方地山、童曼秋等地方名流,梅兰芳、徐悲鸿、黎锦晖等知名文艺界人士时有到访。冯武越更积极参与天津一些文化团体的活动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如群一社社长、旅津广东音乐会会长、北洋摄影会总干事等。在冯武越的影响下,《北洋画报》“以发扬艺术为职志,一部分贡献吾国旧有之艺术的作品,一部分输入东西洋美术之创造物”。④

  聚焦东北情状

  冯武越同奉系军阀关系密切,早年曾在东北军及张学良身边任职。1926年,张学良率奉军入关同冯玉祥的国民军作战。冯武越曾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欢迎辞,对张学良极力颂扬。冯武越夫人赵绛雪为赵一荻大姐。赵一荻跟随张学良后,冯武越同奉系特别是同张学良的关系更加密切。此后冯武越和王小隐参加东北文化促进会,为东北方面服务,特别是在组织1929年外交后援会义务戏和1930年辽宁水灾义务戏中出力颇多。正因为冯武越同奉系军阀特别是张学良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许多人认为《北洋画报》或多或少接受了奉系军阀或是张学良的资助。虽然冯武越多方否认,但《北洋画报》十分注意塑造张学良的公众形象,力图将其塑造成中国未来的希望。

  (一)注重塑造张学良文武双全的形象。张学良是奉系领袖张作霖的嫡长子,张作霖注意对其军事能力的培养,于是张学良也就成为举国瞩目的青年将领。《北洋画报》除了报道张学良的军事活动,也注意报道他对奉军军事力量特别是空军的苦心经营,试图以此彰显其拳拳报国之心。“东北航空为张汉卿(学良)军团长一手所经营。近来益加扩充,可称为中国最完善,最强有力之航空组织。”而且张学良“为造就人才计,常不惜浩费,是则不独于航空方面为然,于一切学术上亦无不如此,所以吾等深信张氏能大有造于国家也”。⑤张学良作为军事将领的形象深入人心,将其塑造为未来中国的希望不仅仅是要凸显其军事素养,更重要的是要让民众看到他在“文治”方面的能力。《北洋画报》曾经发表过张学良的诗作,以显示其文采。

  (二)注意塑造张学良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形象。《北洋画报》多次以图文的形式报道张学良出资创办贫儿院及中小学的情况。《北洋画报》认为张学良“能倾心平民生活,有崭新之头脑”。而且“平日极能放开眼光读书,除中外军事学外,对于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均有深厚之兴味,东北航空事业,即其所提倡主办者也。以能读社会科学诸书,于世界潮流颇能洞晓,故从无反动之言论”。⑥

  传递广东风情

  冯武越及其家族虽然长居京津,但始终没有忘却作为故乡的广东,《北洋画报》也就成为冯武越向读者展示广东的窗口。

  (一)推崇广东人的进取精神。1928年11月11日,广东籍飞行员张惠长携机组人员驾“广州号”飞机,从广州出发进行全国飞行。在抵达天津后,张惠长等人受到了天津各界特别是旅津广东人的欢迎。冯武越更在《北洋画报》撰文进行专门报道,将张惠长等人的壮举誉为“十余年来中国唯一光荣的事”。⑦他更认为此次全国飞行证明了“广东人之革命精神”“盖粤人最富于冒险精神,不畏牺牲,故能造成伟大事业”。广东人“不但为中国革命之先锋,抑亦启发世界之忠诚使者也”。他希望“全国人均本此精神以完成革命,勿让吾粤人专美也可”。⑧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以粤人为主的十九路军奋起抗争。冯武越在旅津广东音乐会发表讲话,认为粤人既有团结之精神,更有人自为战之特质。“吾人(指粤人)既具有此两种优点,亟宜发扬而光大之,以救此垂危之国家。”⑨

  (二)提倡广东文化艺术。冯武越曾任旅津广东音乐会会长,《北洋画报》上大量刊载有该会的相关报道。1929年旅津广东音乐会成立十五周年之际,《北洋画报》为之编辑“旅津广东音乐会十五周年纪念演剧专号”(第383期,1929年10月12日)。冯武越撰文认为“就剧艺本身论,粤剧剧本结构至精,其曲调至妙;而其音乐之繁复,与夫服装之丽华,更远架乎国内各剧之上。何况粤剧势力,早已远被重洋,勿论近者如平津均有粤剧团体之组织,即北美南洋,亦早有粤剧剧场长期奏演,所以昔西人之研究中国乐剧者,胥引粤剧为标准。而安南、暹缅诸国之戏剧,更莫不受粤剧之感化,而取法焉。于以见粤剧在国剧中地位之重要,及其势力之广且远矣”。⑩

  《北洋画报》积极宣传岭南画家。1932年春,冯武越南游岭南,回到了阔别23年的家乡,他陆续在《北洋画报》发表《南游杂记》介绍返乡的所闻所见。第796期《北洋画报》(1932年6月25日)发表《南游杂记(十六)》讲述了访问岭南画派大家高奇峰的经过,还配发了“岭南名画家奇峰专页”,专页中刊登了由叶恭绰撰写的《岭南名画师高奇峰传》。1932年秋,岭南画派领袖高剑父游历南亚归国,冯武越赴其寓所访问。第842期《北洋画报》为高剑父专刊。该期封面人物即为高剑父,第二版为“高剑父西游宣扬文化专页”,第三版为“高剑父作品专页”。

  《北洋画报》对于岭南画派的青年画家也极力提携。第816期编发“岭南画家赵少昂专页”,并特别声明“凡有爱好赵君作品而欲求绘者,本报笔公(冯武越)愿任介绍,以画沟通南北文化之责”。《北洋画报》对于岭南画派的报道,也使岭南画派一些年轻画家意识到《北洋画报》在北方特别是在天津的重要地位,他们希望能通过《北洋画报》这个平台,将自己的画作推广到北方。

  注释:

  ①寒云:《笔公与尖头奴》[N],《北洋画报》,1930年2月15日

  ②《恕讣不周》[N],《北洋画报》,1932年2月13日

  ③吴秋尘:《记冯武越》[N],《益世报》,1936年4月26日

  ④《第二年》[N],《北洋画报》,1927年7月9日

  ⑤飞鹏:《记东北之航空》[N],《北洋画报》,1926年7月21日

  ⑥妙观:《张汉卿将军致其二弟西卿之一封信》[N],《北洋画报》,1927年6月11日

  ⑦武越:《十余年来中国唯一光荣的事》[N],《北洋画报》,1928年12月4日

  ⑧武越:《广东人之革命精神》[N],《北洋画报》,1928年12月6日

  ⑨记者:《谈粤人》[N],《北洋画报》,1932年3月15日

  ⑩冯武越:《粤剧漫谈》[N],《北洋画报》,1929年10月12日

  (作者单位: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4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