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会情绪的纾解及报道优化

2020-05-25 09:04:3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高嘉潞

摘要: 从突发公共事件下的社会情绪和报道传播效果的角度出发,以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为例,探究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如何优化疫情报道工作,如何纾解社会情绪、引导积极的社会心态,以实现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与SARS、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以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一样,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担心被病毒传染、购买不到防护用品的恐慌、对政府及组织管控进展的忧虑、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动容等情绪随信息传播在全社会蔓延。个体的忧虑因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形成病毒式、指数式、爆炸式的群体传播,社会情绪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日渐挤压、发酵与变异。

  毫无疑问,这场关乎每一位公众生命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这些错综复杂、不断增长的社会情绪,给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带来严峻的考验。如何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纾解社会情绪,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当前媒体必须慎重应对的重要课题。笔者从突发公共事件下的社会情绪和报道传播效果的角度出发,以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报道为例,探究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如何优化疫情报道工作,如何纾解社会情绪、引导积极的社会心态,以实现报道社会价值最大化,更好地促进政府、专家与公众的良性对话,提高传播效果,凝聚社会共识,进而提高疫情控制的效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民意诉求与社会情绪

  (一)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民意诉求

  相比以往,媒体报道的专业度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有了显著提升,从“传者扬其理”更多转向关注“受者晓其事”,这表明媒体的报道角度越发重视受众立场。那么,受众究竟有何需求呢?学者夏鸿通过研究2003年SARS病毒肆虐时期的媒体报道及公众社会变化,提出受众在突发公共事件下对媒体报道的需求分为“资讯渴求、情绪宣泄和精神支柱”三个层面。在此基础上,张自力进一步提出,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心理诉求应随疫情发展分为“资讯需求—情绪宣泄—心理危机—反思追问”四个阶段;与之相应,媒体报道可依据事态变化和公众诉求合理调整议程,即“提供信息—分析解释—人文疏导—反思评论”,以实现舆论导向的最优化。

  据此思路,我们可以窥见新冠肺炎疫情众多报道的共同特征:一是抓住疫情关键节点,密切关注精确数字,满足公众资讯需求;二是严肃通报政府问责,提供情绪释放出口,并对疫情变化加以权威解释;三是深入防疫前线,无限贴近公众真实生活;四是正视公众质疑,引领积极反思。的确,媒体在经过了过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对公众的心理诉求把握得较为准确,以此逐渐形成了一种线性的报道模式。然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媒体应对报道内容、报道角度及报道方式提出更切合当下的新要求。

  (二)新媒介环境中的风险危机与社会情绪

  1.信息“遍在”及风险放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媒体和公众常将其与2003年国内SARS病毒的暴发进行类比。但实际上,我们必须注意两次疫情暴发的媒介环境迥然不同。

  如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公众不再仅仅通过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移动社交媒体成为获取疫情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处在“遍在”的信息环境中,碎片化信息与权威信息相互连接补充,巨大的信息数量、受争议程度、戏剧化程度、象征意蕴和渠道等因素进一步放大了事实风险与公众风险感知度。

  2.风险背后的社会情绪纾解需求

  这种“遍在”信息风险放大的利弊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下难以评断。一方面,这种社会风险放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众对疫情的警惕、自我防护与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公众的日常生活及情绪极易被扰乱。在放大的风险感知度以及复杂的情绪下,社会舆论走向及公众动态行为很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擅自挖断公路、泄露武汉返乡人员隐私、抢购生活物资等现象,提醒我们社会情绪急需纾解。因此,媒体作为风险沟通的重要渠道,就必须对新媒介环境的复杂情况有清晰的认知,警惕社会风险放大,明确自己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迅速感知、稳定、纾解公众的社会情绪。

  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报道建议

  依据新媒体环境中风险社会放大以及社会情绪挤压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在接下来的疫情报道中,媒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优化报道:

  (一)报道的线性与辐射性

  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呈井喷状散播。面对复杂、庞大的信息流,媒体不能一味地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变化的状况牵着鼻子走,要体现出更理性的选择和更深层次的思考。媒体必须坚守社会职责,紧密关注疫情的进展,冷静、客观、准确地呈现新冠肺炎疫情,将信息进行分流、梳理后,理性选择、传播信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同时,媒体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疫情发展,不限于程序性的线性报道模式,报道内容不限于处于疫情漩涡中心的患者和医护人员,还应有设计、有逻辑、有辐射地寻找更多事件的侧面,关注疫情影响下的各行各业、探讨疫情所涉及的公共政策领域,时刻注意报道的平衡,把握报道的节奏,将舆论从社会情绪的宣泄转移到更为现实的社会问题关注中。

  (二)谣言的关注与纠正

  美国社会活动家G·W·奥尔波特指出,人们在碰到缺乏可靠信息、焦虑不安和社会处于危机状态这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易产生惊恐感和紧张感,此时流言最容易传播。在“后真相”时代,厘清事实真相的难度越来越大,有时谣言已跑遍世界,真相还正在穿鞋。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社会处于危机状态,人们在“风险的社会放大”下被焦虑、不安和恐慌所裹挟,社会情绪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进一步放大,更使谣言喧嚣尘上。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都面临着如何控制谣言这个巨大的挑战。

  谣言的散布背后是公众对疾病的恐惧和对自身遭遇的担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人们总希望做点什么来消除内心的恐慌与不安。一方面,正如“首因效应”所指出,人们偏好于相信一开始接收到的信息,这就要求媒体在关注疫情发展的同时,更要及时满足公众求知欲,及时回应公众的担忧;另一方面,媒体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定要从可靠信源获取信息、反复核实、谨慎措辞,报道“绝对事实”,否则一定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三)科普和权威的结合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客观消息的报道者,更是各方力量的沟通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政府、专家和公众三个舆论场因媒体相互连接。新闻工作者应利用好“权威效应”——社会地位高、有威信的意见更容易受到人们的信任和追捧。在信息纷乱、真假难辨时,媒体应重视权威信息的上传下达,及时将晦涩的专业术语“翻译”为公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运用科学的分析与解释引导公众积极应对疫情。

  另外,疫情发生后,公众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防护知识,容易产生焦躁不安、惊慌失措的情绪,这就要求媒体高度重视科普信息的传播,通过重要性、准确性、及时性与知识性的平衡,帮助舒缓公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是公共卫生领域报道的一个分支,新闻记者除了要具备快速反应的素质外,更需具备专业的卫生知识储备。新闻工作者应加强基础的医疗卫生原理和专业知识,成为公众了解疫病知识的窗口,将科普和权威有机结合,使新闻报道不仅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更具备科学性与可验证性。

  (四)多媒体手段的有机联动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公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了变化。媒体应加强多媒体、多渠道的有机联动,优化运营水平,提高传播效率。除传统的电视节目,像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电子杂志、直播等更生动的新媒介形式,也应成为媒体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时必须利用的传播渠道,信息表达除了迅速、全面和专业之外,也应该与时俱进,辅以更为丰富的表达手段。

  武汉当地媒体在抗击疫情、传递信息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比如公众可以通过“掌上武汉”App随时收看武汉广播电视台直播、其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30多篇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公众传递疫情实时信息、解答公众疑问、关注个体困境、厘清相关谣言;湖北广电通过“长江云”平台推动全省媒体联动,抗疫专题与辟谣专题经全省120个云上系列客户端同步转发,形成共振。这些传统媒体通过建立多渠道、全覆盖的内容输送矩阵,在跨形态、跨地域的媒体联动上不断努力,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  语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复杂性、持续性等特点,其不可预见性更是对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大考验。从当前来看,疫情形势仍然严峻,防控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新闻工作者作为重要角色仍要在疫情防治的战场上继续奋斗。媒体应重视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民意诉求,不激化社会情绪,吸取前期的经验与教训,优化后期报道方式,不断总结经验,坚持提供准确透明的信息、科学权威的知识,用理性谨慎的态度做疫情报道。

  参考文献:

  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第376号令,2003年5月

  ②隋岩 李燕:《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③岩松:《科学报道疫情体现媒体传播能力提升》[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年1月23日

  ④张自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媒报道与民意诉求——以“苏丹红事件”为例》[J],《新闻大学》,2005年第4期

  ⑤[美]珍妮·X·卡斯帕森 罗杰·E·卡斯帕森编著,童蕴芝译:《风险的社会视野(上)》[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⑥陈平:《疫情报道的新闻价值与舆论导向》[J],《新闻传播》,2010年第5期

  ⑦潘莹:《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看如何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J],《新闻传播》,2018年第13期

  ⑧马宇红 赵媛媛 强亚蓉:《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的从众效应和权威效应》[J],《计算机应用》,2019年第1期

  ⑨夏倩芳 叶晓华:《从失语到喧哗:2003年2月~5月国内媒体“SARS危机”报道跟踪》[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2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3月下】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