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党报评论网络传播的困境与对策

2021-06-23 08:26:5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梁凤鸣

摘要:在传播实践中,党报评论面临着议题设置主导地位被消解、专业领域短板凸显、网络传播优势运用滞后三个相对突出的困境。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媒介生态,传播方式、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成为社会信息大平台和日趋复杂的舆论场,网络舆论成为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党报评论作为最直接的舆论引导工具,由线下转移至线上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新变化,遇到新问题。互联网社会思想多元、价值观多元,充斥“嘈杂”之声,党报评论肩负着输出观点、表达思想、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有必要及时认清问题、找准对策,以便在网上舆论工作中继续发挥出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凝心聚力的作用。

  党报评论面临的困境

  1.议题设置主导地位被消解。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完全掌握在党报等主流媒体手中,社会上即便出现某种思想观点也很难大范围传播、形成议题。再者,重要的新闻事件通常是以“新闻配评论”的形式出现,这意味着受众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党报评论输出的观点、表达的思想也已经同时到位,对受众的情绪、认识乃至思想观点产生引导和说服作用。可以说,党报评论评什么、何时评、评到什么程度,选择决定权完全握在自己手里,党报评论在传统媒体时代对舆论的议题设置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以其传播渠道互通多样、传播效能即时广泛等优势颠覆了党报评论议题设置的主导地位。

  首先,网络传播“去中心化”平均了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也就是“人人都是评论员”。党报评论在网络传播场域内由“主唱”成为“众声喧哗”中的一个声音,能否成为洪亮之音为人瞩目,充满不确定性因素。

  其次,各种新闻事件借助无处不在的“麦克风”“摄像头”,远远跑到了党报评论的前面。现在屡屡出现的现象是,新闻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围绕事件几乎瞬间形成了充斥着各种观点、看法和情绪的舆论场,有的甚至很快形成影响社会正常运转的负面舆情。网络舆论形成的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冲突性、无界性特点表现突出。但同时,党报评论则因为要走内部编审的流程,常常跟不上网络舆论的节奏。而在热点、焦点事件发生时,党报评论失声、滞后,都会降低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的主导地位。

  再次,议题设置范围极限扩展。一方面,网络传播参与者规模日益扩大,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1]另一方面,受思想、看法和情绪表达及利益诉求驱使,人们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两方面因素叠加,互联网上信息量过载的同时,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大小不一的舆论场数不胜数,且几乎都能形成规模不一的围观和参与。结果是,议题数量显著增加,公众注意力资源分散,不再像传统媒体时期那样,紧随着党报评论设置的议题移动。

  2.专业领域短板凸显。党报评论以往多以政治评论、政策性评论和工作性评论为主,辅之以新闻事件评论,侧重点清晰,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在互联网丰富了公众的意见表达渠道,扩大议题范围的同时,各领域专家、学者出于各种考量和诉求,也纷纷拿起“麦克风”,坐在“摄像头”前,谈古论今,指点江山,褒贬时弊。这些专家、学者在各自的领域深耕经年,专业知识丰富,对事件和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有深度、富启示,他们就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内的事件进行解读、分析和判断,无论是权威性,还是知识的丰富性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视野和认识深度,常常超越党报评论。

  3.网络传播优势运用滞后。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以及传播形式丰富多样等优势。这些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但对于党报评论而言,网络传播的优势目前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和发挥。

  比如,网络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优势。网络传播实现了双向互动,与传统媒体时代单向传播特点相比是巨大的进步和优势。而互动实现的沟通是思想观点深入人心最有力的形式。再比如,尽管音频、视频、动态图片等已经成为网络传播的潮流,网民也已经明显表现出从音频、视频等传播形式获取信息的习惯趋向,但党报评论目前在网络上的主要表达形式仍旧是以文字从论述到论述。

  当然,党报评论在网络传播表达方式上已经进行了创新尝试。人民日报在全国两会等重大报道节点运用了多种新的评论表达形式,各省级党报在表达方式上也不断探索尝试。但问题在于,党报评论运用网络传播优势和传播形式时至今日仍未做到日常化和常态化。“从现阶段实践来看,主流媒体的‘融媒’产品更像是主题宣传‘集体狂欢’的产物,在重大报道战役的催化下诞生,也随着报道任务的完成而终结,还没有形成评论创意的日常化、运作机制的常态化。”[2]这表明,党报评论在运用网络传播优势方面相比于一般的信息传播处于明显滞后状态。

  党报评论以权威性立身。在当今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复杂形势下,党报评论要以提供清晰、权威的思想判断和价值判断引导社会舆论。但从网络传播实践看,一方面,网络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冲击并分解了党报评论在舆论场中的权威性,党报评论“一锤定音”的地位被削弱;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具有的传播优势仍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这些都制约着党报评论网络传播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成为党报评论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难点和“痛点”。

  党报评论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党报评论要突破网络传播的困境,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1.简化流程。简化流程是一个说了多年的话题,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流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对采编流程、部门做出了很大的改造和调整,但党报评论的流程改变不大。以北京日报为例,评论尤其是关于重大新闻事件的评论仍需要领导参与选题、定题、修改、定稿、签发,重要的评论还要坚持送审制度。严格完善的流程固然可以保证政治正确,避免政治性差错,却降低了时效性,削弱了网络传播迅捷、高效的优势,与网络传播的规律和要求相背而行。

  党报评论简化流程,关键在于两个方面的信任:一是要信任评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要信任部门负责人的政治把关能力。有了充分的信任,才可能下放选题、签发等权力,省去领导参与的审稿、签发、送审环节,大大缩短党报评论的反应时间,提高党报评论的首发率,改善热点、重大事件突发党报声音滞后社会舆论的问题。

  2.发挥体制内资源优势。党报等主流媒体由党和政府主办,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权威信息获取渠道方面,有着自媒体、商业媒体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重大的时政新闻、民生关切、政策制度出台调整等社会关注度高的信息,党报评论都具有第一时间获得的优势,党报评论客观上拥有丰富的政策资源。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资源,党报评论在网络传播竞争中就能提高“能见度”,汇聚注意力,打造权威性。体制内的资源优势赋能党报评论网络传播的作用明显,值得重视利用。

  3.扩大开放合作。以往,党报评论是不容外人置喙的。这种封闭状态在网络传播发力之初开始有所改变。北京日报评论部的“七日谈”评论专版从2013年开始,邀请高校一些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写作,不少评论作品以其专业性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认可。但数年以来,进展仅限于此。当下,党报评论应着力扩大合作开放,按照认同党报价值观等标准,建立起专业结构合理的专家评论员队伍,紧密合作,提升评论的专业化水准。网络传播,专业水准与权威性正相关,权威性与传播力正相关,扩大开放合作实际上已经成为党报评论发展的必然选项。

  4.创新表达方式。党报评论要充分运用网络传播的手段和形式,把主流观点、思想传得开、传得广、传得深入人心。换言之,党报评论网络传播必须适应网络传播规律,创新表达方式。

  党报评论网络传播要创新表达方式,达成运用网络传播技术、手段输出观点、表达思想的目标,关键是能否破除党报评论完整性论述传统且相对固化的结构体例,从根本上解决表达方式是否适合网络传播与阅读的问题。

  首先,党报评论网络传播的目的是输出观点、表达思想。进而言之,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则不必拘泥于运用何种手段和方式。思想观念上明确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才能在创新实践中放开手脚,有所成就。

  其次,人们都具有知识积累、生活经验、社会阅历,都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人们未必需要党报评论就某个事件、观点和思想加以耐心说服,进行逻辑严密、论据完整的论述。同时,网络传播表达“自由度”的扩大已经打破了对完整性叙事、论述的要求,实现了论点与论据切割,各自独立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变革。很多成功的实践都说明,党报评论具备运用网络传播新形式、新方法的可能性,问题只在于能否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和要求,主动创新表达方式,灵活运用各种网络传播形式,做到目的与手段一致、内容与形式协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t20210203_71361.htm,2021-02-03.

  [2]荣翌.党报评论可视化亮点解析.记者观察,2019(20):6-8.

  (作者为《新闻与写作》主编、北京日报评论部原主任)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1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