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图像媒介与东北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2021-07-14 08:37:28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王 莹

摘要:图像媒介促进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大众化传播,主要呈现以我国党团组织、爱国画家等为主体,面向移民环境下的东北民众传播的特征,形成了利用报纸增开画刊、融入日常生活实践

  我国东北与苏联地理相接,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枢纽。本文以图像媒介为视角,呈现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大众化传播的特征及模式,以期对当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所借鉴。

  主要传播特征

  东北新闻业肇始于1899年,虽晚于关内,但发展较快。这与东北早期独特的历史环境有关:早期日俄两大帝国割据,北洋军阀争夺,国民党统治,中共满洲省委革命活动,以及东北全境沦陷和伪满洲国统治。[1]早期的东北可见到10种外文报刊,最早的画报是 1905 年俄国在哈尔滨创办的俄文报刊《外阿穆尔人消闲报》。就在多种画刊、传单在东北地区传播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在东北地区向大众传播开来,整体呈现出以下五大特征:

  1.传播主体为我国党团组织、爱国画家及苏联红色组织、中俄工人等。1917-1920年之间,俄国社会革命党利用其在哈成立的“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中东铁路职工会”以及“赤党机关部”进行全面宣传,散发传单、创办刊物、面对面交流等,注重用通俗语言、图片等形式宣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思想。1920年瞿秋白在哈尔滨考察发现“哈埠(俄国)共产党员仅二百人,而自哈埠至满洲里中东路沿线,工人有十二万,对共产党颇有信仰”[2]。1925年,十月革命8周年时,俄文《回声报》首版上画着各国工人紧随着手持红旗前进的苏联工人,旗上写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苏联工人首先与中国工人联合!”[3] 1929年9月,团哈尔滨市委宣传部部长邹大鹏,以“东省特区五中教员”的名义,在学生中组织“反帝青年大同盟”(以下简称“青盟”),会员50余人。“青盟”组织会员阅读革命书刊,传播马列主义,并发展一批会员加入党团组织;“青盟”总部油印画报队、标语队、演讲队到各工厂、学校讲演。[4]其间,以韩乐然和金剑啸为代表的画家在东北组织进步社团、编辑报刊等。包括集结爱国作家、画家、青年学生等,用绘画、舞台剧等表达进步思想,寻求救国之路。

  2.“抗日”主导下学习新文化与反帝反封建并行。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沙俄在北满的统治土崩瓦解,日本乘机进入北满,加重对东北的控制,因此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东北人民在“抗日”目标主导下,学习新文化,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闻漫画受到极大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工人农民反帝运动宣传中。原因有二:首先,当时方言应用广泛,给交流带来不便,漫画起到了“普通话”的作用;其次,普通民众识字率低,图像以其直观的优势,起到了大众化宣传的作用。[5]

  3.通过漫画、图说等形式,油印蜡印等技术促进大众化传播。漫画重寓意,突出特征性符号;图说重数据可视化,突出思路与逻辑。漫画重潜移默化地影响,图说重思想的快速表达。因而东北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过程中,漫画多出现在报纸期刊上,图说常常配合爱国演说现场传播。画报的印刷当时多由画师手绘,石印社代印,用铅锌版制稿。以摄影照片为主的铅印画报,20年代经中东铁路传入哈尔滨等大城市,20年代末才在东北各地先后创刊。[6]铅印昂贵,油印简易。在革命根据地,因缺少铅印条件,且设备较大不易携带,不利于游击战争;方便的油印技术成为我们党印刷宣传品的重要方法。例如“青盟”总部油印画报队,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中共南满省委等宣传工作,主要依托油印技术。

  4.就制度环境而言,政权的更替影响着副刊画刊的发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东北当局正按照袁世凯新颁布的《报纸条例》疯狂摧残国人报刊,1916年袁世凯病逝,张作霖称霸东北。由于其刚统一东北,立足未稳,东三省报刊在袁去世张上任的三年间有较大发展。据统计,1916年6月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东三省新办国人报刊共计40多家,加之此前创刊仍继续出版者,共约50余家。[7]此时,执东北报纸牛耳的,仍是实力雄厚的俄办《远东报》和日办《盛京时报》。国人报纸敢有冲击当局者多被整治。1917年创刊的《白话画报》,“报道张勋复辟,溥仪分封事件,配发了《兔子登基》《龟鳖谢恩》两幅漫画,哈尔滨当局以该报‘有辱国体’为罪名,将其封禁”[8]。1928年东北易帜之后,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统治东北,同内地新闻业联系加强,加快了东北新闻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同内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交流。一些较有影响的大报如《新民晚报》及《哈尔滨晨光》开始增加文艺副刊、画报等。此时,刚成立不久的中共满洲省委在极其艰苦环境中创办了党报党刊等,为扩大宣传常有配图。[9]

  5.就受众而言,东北早期处在移民的、多元政治环境中,有着广大的工人阶级基础。1897至1903年修建跨越中俄的中东铁路过程中,沙俄从中国和俄国招工近60万人,包括俄国工人20余万,其中有一些布尔什维克,在铁路工人中积极传播无产阶级思想。1907年两国工人共同纪念“五一”劳动节为我国工人第一次庆祝自己的节日。因此,东北历史上有着广大的工人阶级基础。[10]

  主要传播模式

  1.报纸依托图像进行大众化传播。戈公振先生认为:“图画为无音之新闻,不识字者亦能读之……以图画周刊为最。”[11] 20世纪20年代,由于印制技术的发展及报刊竞争,东北画报逐渐增多,如《沈水画报》《大亚画报》《醒民画报》等。其中不少为报刊增开的副刊画报,用以扩大发行。如1925年新办的《午报画刊》《滨江画刊》。

  中共满洲省委九年间,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无产阶级思想,这些报刊中为数不少出版画刊或配图以提高传播效果。如《满洲工人》《白话报》《真理画报》《满洲红旗》《人民革命》等。

  2.面对面语言与图文结合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从俄归国华工将其亲眼目睹的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俄的情况,面对面传播给周围的人。同年6月,齐齐哈尔学生以“黑龙江学生团”名义,在通俗教育演讲社发表爱国演说,散发油印的《山东青岛及中日两国形势图及图说》。其中署名荣公的图说大声疾呼“青岛去,山东亡;山东亡,中国亡”“决于今日。其速起!其速起!”;同年11月,黑龙江学生联合会印刷“文明爱国广告”多份,并“绘图加说”,进行分发,在省城燃起了五四运动的烈火。[12]

  中东铁路修建期,俄国早期无产阶级思想主要通过面对面传播方式传入东北。“1900年前后,俄国一位叫马里夫的军官,送给中国铁路工人赵双柱一张大胡子老人(马克思)的相片,并说这个人能使人过上好日子,赵双柱也因此时常向人们讲述这个老人的故事。同样有记载中东铁路的赵铁匠也是从俄国工友那里得到马克思的照片的。”[13]

  3.绘画组织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当时的爱国绘画组织多以爱国画家、绘画教师为核心,其多担任期刊绘画任务。较有影响的便是奉天美术专科学校校长韩乐然,他组织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组织画家、美专教师等创办以讽刺画为题材的刊物;并依托进步组织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发展党团成员;安排由上海寄来进步书刊,如《向导》《新青年》《每周评论》《共产党宣言》《列宁传》《苏维埃政权的成功与困难》等,由苏子元发给进步青年阅读。韩乐然组织“星期三会”“社会主义研究小组”“文学研究会”“白杨社”“春潮社”等进步社团,出版了《漫声》等刊物,为奉天建党奠定基础。[14]1925年“五卅惨案”后,“韩乐然、任国桢等组织奉天学生开展声援上海的爱国运动。其间,韩乐然组织学生们以绘画的方式,为推动奉天‘六十运动’起了重要作用”。[15]

  4.融入日常生活实践的传播。1924年夏,东北民间流传一把“抗日扇子”,在扇面上印着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和东北地图,形象地揭露了日本侵略东北的野心。1929年春,“长春爱国校长宋觉民被军阀杀害。该校美术教师在全校师生支持下,在教室外墙上绘制了一幅长宽均3米左右,名为‘还我河山’的壁画,主体部分为中国政区全图,周边用彩色详细标明列强在华势力范围”。[16]在一战期间,不少旅俄的中国工人在俄国从事矿工、铁路工等艰苦工作,他们回国后大部分留在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党,联系国内和国际无产阶级组织的重要纽带。他们用最通俗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中包括图片等宣传品。[17]

  结  语

  图像媒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大众化传播,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东北传播的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形式。本文强调的“融入生活的实践”“借助大众化媒介”,“面对面传播与大众媒介结合”等方式,即使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当下,仍有着鲜活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詹丽.东北沦陷时期的小报考略[J].学习与探索,2012(4).

  [2][3][4][10][13][15][16]黄进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传播:1900-1931[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15,180,181-182,147,183,90,182

  [5]甘险峰.中国新闻漫画发展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M],2019:71.

  [6][7][8][9]黑龙江日报社新闻志编辑室.东北新闻史(1899-1949)[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156,100-101,108,182.

  [11]韩红星.读图时代的开启:中国画报源流考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4).

  [12]齐齐哈尔档案史志信息网.百年一中—齐齐哈尔人文传承的象征》[EB\OL],2019-01-03.http://daj.qqhr.gov.cn/News_showNews.action?messagekey=1184.

  [14]周琳.在革命与艺术之间——民国艺术家韩乐然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7]王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D].延边大学,2019.

  (作者为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负责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2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