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青记观察丨中国媒体的“阿富汗之战”

2021-09-27 08:12:40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李云芳

摘要:中国媒体的“出海”,还需要做好布局和深耕两项工作。

  8月份,阿富汗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随着美国逐步撤军,塔利班在8月开始攻击大城市,15日即不费一兵一卒和平拿下首都喀布尔——标志着塔利班在被美军赶跑20年后重掌政权。因为阿富汗与中国接壤,中国媒体对其局势格外关注。此番阿富汗变局,也成了一次检验中国媒体海外报道能力的测试。

  一方面,从报道内容来看,中国媒体的报道基本包括三个方面:战局进展、各方表态;背景信息、深度解析;个体命运与权利忧惧。

  战局进展、各方表态方面,中国媒体直接采访到的消息几乎没有,更多是编译外媒,这可能与中国媒体在阿富汗没有驻点记者有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社交平台的发达,交战双方、相关各方都会在平台上主动发布消息,这一点客观上使得中国媒体与外媒缩小了差距。

  背景信息和深度解析方面,由于国内有不少国际研究机构,比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中国南亚学会、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等,甚至还有个专门的兰州大学阿富汗研究中心,所以国内媒体报道时,相对最不发愁的就是关于阿富汗局势的专家分析。只是无论是媒体还是专家,对于阿富汗相关资料的占有、整理、解析并不丰富、充分,基本也要去外媒、外国官方或研究机构爬梳资料。当然,这一点和阿富汗长期被西方控制有关,他们获取资料相对便利。

  比起战局的快速收场,阿富汗人的命运和权利,成了此次报道和传播的焦点。无论是喀布尔机场发生的种种悲剧、悲情,还是那些留在阿富汗的人对未来命运、权利的忧惧,中国媒体对相关人物的故事呈现还是比较充分的,只是在更深入的分析、更前瞻性的预见方面,还需要努力和果断。

  另一方面,战火焦灼时期中国媒体似乎没有记者在阿富汗,纵观各家媒体,信源主要依赖以下几方面:

  外媒。中国媒体关于阿富汗的报道,最频繁出现的信源是“据外媒”,许多现场的视频画面也来自外媒的信号。半岛电视台、美联社、CNN、BBC、路透社、英国天空新闻电视台、《长期战争杂志》、俄罗斯RT电视台、俄罗斯卫星网,都是国内媒体经常援引的外媒。比如,阿富汗政府军和塔利班各自的控制区域和交战区域图,中国媒体完全要依靠外媒信息才能制作。

  社交平台。得益于喀布尔和平移交,这座城市没有断电断网,中国媒体记者哪怕不在阿富汗现场,也依然能够获取大量的现场信息、联系到大量在现场的人。

  约请阿富汗当地人作为“记者”在现场采访。央视的阿富汗籍报道员就参加了塔利班的发布会、走上街头去记录,甚至驱车去机场看了一下。还有的媒体请懂英语的阿富汗青年拿着手机坐车在喀布尔巡看直播。

  还有一个相对外围的信源,是联系采访那些曾经去过阿富汗的人,或者出生地、祖籍地是阿富汗的人,聊聊过往经历和对阿富汗的关切,以此向读者传递一个更真实、复杂的阿富汗。

  总的来看,中国媒体在国际报道方面差距依然很大,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在地记者,尤其是重大新闻发生时核心现场没有记者。目前中国媒体采取了一些变通方法,比如央媒约请报道员,这也算是一种抵近现场的方式,但报道员在记录和报道的专业性方面必然会有不足。

  至于依靠社交平台采访,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真实性能否确保的问题,一个典型案例是,网传战争结束后塔利班高层飞抵喀布尔,接机的是“红旗”轿车,但被核查后发现是老照片。另一个问题是,这样的采访基本是片面的,因为出现在社交平台上的人都是“被动筛选”过的,其主要画像大概是:生活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因为只有他们才会使用社交平台。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外界对其他群体、喀布尔以外的城市,知之甚少。

  一句话,中国媒体的“出海”,还需要做好布局和深耕两项工作:先努力实现在重大新闻发生的地方有记者,即使是报道员也行;其次是深耕,建立自己的关于海外重要地点、海外大事件的资料库。

  (作者为澎湃新闻编委)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1年第17期】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