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中美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差异与差距

2022-01-25 08:33:29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杨吉

摘要:  当得知辜晓进又出了新书《危机与变局》,谈论中美两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异同,我第一时间入手、拜读。  在熟悉美国报业现状并能持续地

  当得知辜晓进又出了新书《危机与变局》,谈论中美两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异同,我第一时间入手、拜读。

  在熟悉美国报业现状并能持续地关注其发展的,辜晓进绝对堪称行家、能手。更值得称赞的是,他在治学方面有某种坚守或奉行“长期主义”。他专注于报业观察,钻研并深耕其中,能心无旁笃般地紧盯行业动态,翻译评介、著书立说。他的《走进美国大报》《重走美国大报》《美国传媒体制》《当代中外新闻传媒》等作品都是该领域具有参阅价值的重要文献,这些作品也充分展示了辜晓进从研究到写作的风格特质——扎实的调研、平实的文字、切实的分析以及务实的建议。

  这或许同他非单纯“学院派”的职业经历有关,其早些年任深圳报业集团系列报刊副总编兼英文《深圳日报》总编辑的履职,让他较之一般学者会更有问题意识,也能相对深刻地体察掣肘传统媒体经营、向新媒体转型的症结所在。当然,当他由一名资深报人切换至大学教授的身份之后,无论是在治学趣味,还是观点表达,又或者是弊端揭示,他会愈加地从容、直爽、随性,因为他不再代表其所供职的媒体,也不用担心被外界放大检视。这一点从他每周更新的“进观传媒”可见端倪——该微信公众号开通于2017年,辜晓进是这么介绍和定位的:“观媒论媒,由媒及事,是我植根于新闻基因的学术兴趣……现开通此公众号,也为更好、更快地分享最新涉媒信息与个人观感,愿各位喜欢。”

  要感谢辜晓进这种不间断并且成果显著的努力,使得国内同行有机会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外尤其是美国报业的行业变化。如果说他的“进观传媒”或之前的一系列作品讲述的都是“别家怎么做,结果怎么样”,那么在《危机与变局》中,他则着力于回应“中美不一样,原因是什么”。正如辜晓进在“绪论”中写道:“中美报业尽管面临共同的危机,中国也因向美国借鉴了诸多技术而有很多相似的做法,近年却在以自我救赎为主要目的的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呈现出比较大差异,甚至指向不尽相同的发展方向。”这也正是全书在面上比较中美报业数字化策略差异之外,其背后隐藏的一条线索。辜晓进旨在厘清以下的疑问,它对于国内媒体业者言富有深意且又时刻萦绕周围,那就是“两国互联网的发展进度基本一致、报业数字环境大致相同、报业融合发展的脉络大体相似的情况下,报业的融合转型效果呈现较大落差”。是呀,病根出在哪了?

  该书给了一个直接又直观地比较。辜晓进试着从时间、路径、理念和效果几个维度来解释中美两国报业为何面对同一个危机,转型成效却高低明显(而非各有千秋、独自精彩)的原因。辜晓进的思考模型舍弃了一些人们众所周知却又往往没有多余谈论必要的因素,譬如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媒体制度、政策环境、文化观念等客观存在的迥异之处,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可借鉴、可复制、可嫁接的地方——像那些数字新闻呈现方式、社交媒体矩阵的打造、新闻客户端的设计理念等,都无关乎在内容产业中涉及敏感的意识形态部分。

  按照辜晓进所划定的比照路径,当我们谈论中国报业较之美国同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有何不同,对于它的回答应当是具体的、有指向性的并且是可经修正和改进的。这一部分构成了本书最为核心和最具看点的内容。

  得益于早前访学美国的经历和与美国报人切磋往来的交情,辜晓进在总结对方融媒转型的做法上几乎是来自一手的经验,即通过访谈、对话、走访的方式。而对于国内报业的相关实践,也主要借助对报业高管们的调查问卷和一定的文献辅助。因此,整本书的论证逻辑建立在翔实而又最具发言权的当事者的反馈信息上,进而使得结论更具可信度与说服力。

  我们应当为书中所提供的精彩论述而拍手称赞。辜晓进清晰地指出,从起跑线角度看,中美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存在“时间差”,简单地讲,在互联网开始兴起之际,美国报业早开始在线化的尝试,而我国则要等到互联网全面商业化之后才“后知后觉”地较为被迫无奈地进行手机报、电子版以及触网化的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报业的危机意识和融合意识的觉醒,比美国同行晚了约15年”。而在数字化发展的观念来看,美国是将重点和重心放在原生新媒体也就是数字端的开发应用上,而国内多数报纸还是有很深的“纸媒情结”,仍未脱离以纸媒为中心的生产流程,换句话说,在向数字转型的过程中仍不免拖泥带水地要把印刷媒体带上。至于从社交媒体运营看,辜晓进发现美国报业可用的大型社交平台多、各报开设的社交账户多,而且都具有统一的品牌意识,例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都会固守自有媒体品牌,并根据不同的功能属性、受众需求推出“矩阵式”的社交媒体账号。相比较而言,我国报业的平台则较少,粉丝量的集中只是因为可选择性不大。最后从客户端来看,美国报业的app名称与其报纸母品牌基本保持一致,但我国则恰好相反。

  这纵然是有一定思维认知上的区别,原本无可厚非,但在实务操作、商业模式上,两国报业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辜晓进额外提及了广告创收和“付费墙”两个媒体业常见的变现手段。他敏锐地观察到,美国报业在数字端广告的呈现方式或合作模式上,都在不停开拓疆界,反观国内报业,其局面大体还停留在门户网站时期单纯的广告主的投放,只不过媒介渠道从网站移到了手机端而已。关于在业界和学界备受关注同时也讨论不止的“付费墙”——它是一种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观看的收费机制,辜晓进结合欧美传媒业的做法,归纳了几种典型的手法,但我们更为在意的落脚点仍是国内报业的“付费墙”为何久不见成效。对此,辜晓进的分析也是直言不讳甚至直击要点,他写道:“国内目前的最大障碍之一,还是报纸本身的内容价值不高。大多数报纸对生产优质独家内容的动力不足,宣传内容多于新闻内容,再加上版面的萎缩和总内容供给量的减少,要形成刚性阅读需求非常困难。”身为业内人,他的担忧和呼吁是真切的,他说如果“报纸的内容生产长期脱离民众的基本需求,最后会导致新闻消费人群的永久性流失”。话说到这个份上,它已经远超纸媒数字化革新的话本范畴了,事实上,类似的情形也已表现在广电、出版领域,围绕于此的解决之道是一个系统的、根本的、艰巨的工程,而非几个文件或一些传播技术上的创新能根治的。辜晓进当然深谙此理,但在书中未作展开。

  沿袭以往作品中的知识脉络,本书一如既往地带领读者“走近”美国大报、“走进”它们的编辑室,以它们的先发态势反向观照自身的得失和机遇。这或许正是辜晓进用“危机与变局”来命名他这部新作的动因。平心而论,书名没有任何花里花哨的措辞,普通甚至平庸,但它的确极为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报业普遍面临的时代议题。如果说,书中所逐一比较的两国报业从理念到路径上有何细致的差异,它的确会让业界同仁思索一二,那么,在我看来,辜晓进在书中不经意流露的一句话更是发人深省——它的大致意思,与其谈“融合”,不如说“转型”更合适;因为在全方位领先、升维的新媒体面前,报纸能带进的去还有什么?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