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科技报道要“让大家都看得懂”

2022-03-03 08:25:34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刘峣

摘要: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媒体是科学家与受众沟通的桥梁。讲好科学故事,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年底,我在一次报道任务中专访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针对火星和行星探测的热点话题,张荣桥倾囊相授,与我交流了近两个小时。

  采访中,除了火星和行星探测等“硬货”内容,张荣桥对媒体关于科学报道的一些问题也表达了担忧。比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表示希望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年轻人多解决一些后顾之忧,却被一些短视频断章取义为“呼吁涨工资”;目前并不科学的火星移民工程,也被很多媒体拿来做了“标题党”。

  我很理解张荣桥总设计师的观感,作为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准确细致是最基本的要求。就如同火箭发射必须万无一失才能成功,科学内容的传播,一旦出了差错,便会谬以千里。当然,我也能理解一些媒体同行的操作。毕竟,“涨工资”“火星移民”等受众关注、喜闻乐见的内容更容易吸引眼球、收获流量,新媒体传播求速求亮,说不定就成了“爆点”。

  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媒体是科学家与受众沟通的桥梁。讲好科学故事,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中国航天更是捷报频出——“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成果是一座座新闻富矿,等待新闻工作者去发掘和解读。

  在科学传播中,媒体人有着多重角色。

  其一是“解码者”。2021年,我和同事采写了十多期空间站建设系列报道,对此深有体会。空间站建设阶段的每次发射任务、出舱活动等重要节点,相关报道都涉及大量前沿科学知识,如果记者不求甚解,只做科学术语的“搬运工”,不仅会使报道内容味同嚼蜡,读者看完恐怕也只能说一句“不明觉厉”。因此,对于科技领域的报道,新闻工作者要保持本领恐慌、常怀学习态度,把科学知识学会、揉碎,才能用受众易懂的方式,生动、准确地把科学信息讲出来。

  其二是“把关人”。科学传播无论形式多丰富、表达多有趣,其本质是严肃的、立场是科学的。为了传播和流量选择受众更感兴趣的内容无可厚非,但不能无中生有、夸大其词,或把某项科学进展吹得天花乱坠,或针对疫情等问题搞得人心惶惶。媒体人作为桥梁,应当选择合适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法,说科学的话、办科学的事,避免成为流量的附庸、伪科学的传声筒。

  如何评价科学传播的效果?把科学事件、科学知识讲准确、说清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让读者和受众感兴趣、看明白,考验的是媒体人的综合能力。

  让大家都看得懂——我想这就是对科技报道者最高的评价之一了。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3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刘峣.科技报道要让“大家都看得懂”[J].青年记者,2022(03):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