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冬奥会报道的“小”中见“大”

2022-03-10 08:22:42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章 夫

摘要:北京冬奥会报道,是“可信、可爱、可敬”理念的一次集体实践,让我们在以议程性话语和开放性话语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闻产品的叙事优化。

  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激动的心情相似,却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的中国叙事。奥林匹克五环见证了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体育事业的进步,见证了中国与世界更紧密的连接,因而,当下的我们不用再对五千年的文化一一赘述,而是更多地把“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媒体也逐渐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从浓墨重彩走向润物无声,关注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天上来、五环破冰而出,为“手手相传国旗”“一‘鸽’都不能少”不吝笔墨,在共同的文化、动人的情节中与受众一起共鸣。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作品。当我们平视这个世界时,需要更自信的表达。“双奥”导演张艺谋说,从“我”走向“我们”,是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相较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大的逻辑转向。这种逻辑转向,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理念的呼应。冬奥会期间,媒体报道的一个特点,就是叙事从“讲大讲强”纵深至“讲小讲细”。以小切口、讲故事、关注人性为重点,以“可信、可爱、可敬”为理念,成为媒体的共同选择。

  古语有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冬奥报道细节饱满真实,让人如临其境。央视揭秘“五环破冰而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技能力。而从一枚小小的奖章到供奥运选手休息使用的“智能床”,再到座座“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奥运场馆,无不讲述着新时代中国制造的新风采。通过真实场景、真实故事的书写,充满勃勃生机的冬奥会呈现在众人面前。

  美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可以打破地域、意识形态边界。冬奥会期间,从开幕式上的马兰花儿童合唱团到赤膊上阵的美属萨摩亚旗手,到吉祥物“冰墩墩”、奥运村的美食,再到比赛场上破纪录的瞬间,超越自我的时刻,无不是以细微之处的美展示运动的可爱、人的可亲。这些或大或小、或实或虚的故事,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无论中央级媒体,还是地方媒体,以小切口为窗,以美为指引,表达的恰是国家风范、人文关怀,也是精神文明的提升、精神世界的丰盈。

  冬奥会报道不只停留在竞技场上的刹那,而是深入背后,讲述运动员的体育精神,团队的团结互助。冬奥会冠军之乡七台河和孟庆余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七台河诞生了众多体育名将,拿下多个国际比赛奖项,当媒体将背后的故事呈现在大众面前时,强烈的感染力让受众对孟庆余这位“幕后英雄”由衷敬佩。还有四川小将邱冷掌心写字为队友加油的感人瞬间,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的生动呈现,也是对“可信、可爱、可敬”的注解。

  北京冬奥会报道,是“可信、可爱、可敬”理念的一次集体实践,让我们在以议程性话语和开放性话语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新闻产品的叙事优化。

  (作者为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副总编辑)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5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章夫.冬奥会报道的“小”中见“大”[J].青年记者,2022(05):1.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