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青记微评 > 正文

中国新闻奖改革利好一线采编人员

2022-10-27 08:45:47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作者:吾道南来

摘要:中国新闻奖评选改革顺应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具专业性和包容性。

  今年中国新闻奖进行了改革,奖项设置、评选机制、设奖数量都有较大的变化。

  在奖项设置方面,此前奖项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不同传播介质分类设奖,没有贯通各类媒体。一个新闻单位所报的奖项和作品数量非常有限,比如一家报社除网络作品外,最多只能报送文字消息、文字评论、通讯与深度报道、新闻版面、副刊作品、新闻摄影、新闻漫画、新闻名专栏、国际传播、新闻论文等10个项目10件作品。报送单位增加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和推荐方式增加自荐、他荐后,报送作品数量有所增加,但仍然有限。此次奖项设置改革,一是以新闻作品体裁为主线设置基础奖项。设置消息、评论、通讯三大基础奖项。把文字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3个奖项合并为消息。把文字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3个奖项合并为评论。二是根据新闻实践设置基础奖项。保留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副刊作品、新闻专栏4个基础奖项。新闻论文奖项更名为新闻业务研究。三是尊重媒体特性设置基础奖项。设置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纪录片6个基础奖项。把广播新闻专题、电视新闻专题、网络新闻专题、短视频专题报道4个奖项合并为新闻专题。把分散在多个奖项中的系列、连续、组合报道合并为系列报道。把广播新闻访谈节目、电视新闻访谈节目2个奖项合并为新闻访谈。把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移动直播3个奖项合并为新闻直播。合并报纸版面、广播新闻节目编排、电视新闻节目编排3个奖项为新闻编排。四是根据内容题材设置专门奖项。设置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4个专门奖项。其中,国际传播为保留奖项。五是鼓励融合发展创新设置专门奖项。增设融合报道奖项,鼓励运用多媒体手段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增设应用创新奖项,鼓励媒体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研发“新闻+服务”的创新性信息服务产品。六是取消作品属性不鲜明的奖项。取消创意互动和页(界)面设计奖项,突出对新闻作品的评选。改革后,中国新闻奖设置20个奖项:消息、评论、通讯、新闻专题、新闻纪录片、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副刊作品、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专栏、新闻业务研究、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融合报道、应用创新。这样,各类媒体均可参加各奖项的评选,大大拓展了新媒体参评项目,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一个新闻单位如果加上通过高校新闻传播学院或通过自荐、他荐方式报送的,可达20多件作品。

  在评选机制改革方面,一是坚持向新闻工作一线倾斜,明确规定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参评,厅局级领导干部非主创人员不参评。这条线画得好,在现实中,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尽管只参与了审稿或做了指导,没有全程参与创作过程,但报送作品参评时,署名却在主创人员前面。这样还会影响长江韬奋奖的评选,非新闻职业出身的领导干部报送中国新闻奖作品时把自己的名字署在主创人员名字的前面,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后,过几年其本人又参评长江韬奋奖。明确规定“厅局级领导干部非主创人员不参评”后,加上参评长江韬奋奖职业年限的规定:“长江系列要求从事新闻工作5年以上,韬奋系列要求从事新闻工作10年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把这条路径堵死了。二是完善初评机制,初评工作一律由记协和中央新闻单位组织,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参与作品的报送。三是扩大评委库,增加懂行专家,减少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四是改革评选制度,增设评委实名打分环节。后面这三条进一步增强了评选的专业性和客观性,意味着专业性强、质量高的作品获奖机会增多了。

  在设奖数量方面,改革后增加了30个,获奖机会增加。此外,改革前对参评作品的篇幅有限制,改革后取消了对参评作品的篇幅限制,增加了超长作品的参评机会。

  总之,中国新闻奖评选改革顺应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具专业性和包容性,更有利于调动一线采编人员参与积极性。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8期】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吾道南来. 中国新闻奖改革利好一线采编人员[J].青年记者,2022(18):126.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

编辑:小青